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00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的年数和教育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城乡人口比、生均学杂费正相关,和人均GDP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增加财政教育拨款,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控教育经费的个人分担比例,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促进各地区教育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2 0 0 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的年数和教育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 ,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城乡人口比、生均学杂费正相关 ,和人均GDP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增加财政教育拨款 ,加快城市化进程 ,调控教育经费的个人分担比例 ,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促进各地区教育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戴翔 《国际贸易问题》2012,(10):168-17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中国持续性贸易失衡相伴随的重要现象,就是国内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使得中低收入者因占有的社会总产出份额下降而致使其消费和投资能力相对下降,在金融信贷约束下,"过剩"的总产出又难以通过借贷的方式在国内进行消费和投资,最终"被迫"出口到国际市场,因而对贸易失衡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的计量检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即:收入分配差距和金融信贷约束的确是中国外贸失衡的重要促成因素。据此,在中国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FDI对长三角制造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不平衡性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否也是形成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数据,以制造业为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外资对制造业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对其制造业收入差距起到了缩小作用,而外贸和内资则起着拉大收入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0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过度扩张而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失衡结构,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市体系协调发展,促进中、小城市充分发育,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被强化,结构失衡的城市化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注重中、小城市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则能够更为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外开放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冲击更为显著.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其外贸开放和外资开放与城乡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两者均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广东省的外贸依存度有着一定的反作用.为此.从广东省现存的经济结构角度出发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各地区差距的情况较为复杂。其中,中西部差距最为突出。本文论述了中国运用财税政策开发西部地区存在的困难,从而为制定完善西部大开发、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财税政策开拓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通过对1990-2014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若干个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外贸依存度、金融发展、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得益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支农。我国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因素,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抑制经济发展的城镇偏向,稳定城镇化建设,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交易效率通过分工演进和市场扩展影响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收入差距.文章通过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地区1999~2007年的交易效率进行衡量,并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交易效率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效率越高的地区,其城乡收入差距越小,但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区域营销与区域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群英 《商业研究》2011,(6):192-197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之间为争夺市场、投资和人力资源而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营销日益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区域营销推动区域要素集聚、特色产业培育、产能辐射增强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区域营销推动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地方速递     
《大经贸》2009,(3)
河源安排800万扶持中小企业河源市"两会"期间,市经贸局局长张志纯表示,今年河源将继续大力实施"暖企工程",通过减少外界环境对企业的干扰,优化对企业的服务环境,为企业提供最有利的市场信息等,帮助企业度寒  相似文献   

13.
张可云 《中国市场》2010,(20):67-69
本文从规律与全局的角度分析了众多区域规划出台的原因,厘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对区域规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出台,区域规划在引领我国区域格局优化与区域管理规范化方向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区域制度和区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异较大。因而,研究双边投资协定、区域制度与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双边投资协定理论的丰富,还有利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以199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FDI综合动因理论并利用门槛模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双边投资协定、区域制度均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双边投资协定与区域制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利用区域制度作为门槛变量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双边投资协定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区域制度门槛:相较于区域制度高于门槛值的区域,双边投资协定对区域制度低于门槛值的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积极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努力完善区域制度,不仅有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且有利于缩小区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异,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高级化,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论述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等区域经济因素和物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重点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现代物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说明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6.
China is a vast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On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consists of many ethnic groups. They have lived, procreated, struggled and made creative achievements on this land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China is a big family consisting of 56 ethnic groups. While the Han ethnic group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of the other 55 ethnic groups is relatively small, so they are customarily referred to as "ethnic minorities."  相似文献   

17.
胡俊超 《商业研究》2006,(23):117-120
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与其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其实,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潜在优势,而且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协调作用,因此必须基于地区经济协调来发展中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regional development banking is a recent institu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author asks the question whether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and possible events in the 1970s its fundamental policies are appropriate to those developments in particular, an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9.
20.
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区域文化基础上的。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作用;特定区域文化产生并形成特定的区域经济;先进的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