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新兴农业机械化道路内涵和基本特征的阐述,指出目前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农业竞争水平就需要发展农机化新阶段道路,并且将农机化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完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和C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均衡关系.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强度在长期与短期不同;两者分别在不同滞后期具有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1995—2012年城镇化率、外商直接投资(FDI)、单位研发投入授权的专利数等指标,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和城镇化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对城镇化的作用不同,二者呈现差异性。脉冲响应的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正向带动作用,技术创新对城镇化的冲击响应存在短期滞后效应。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效果不明显。最后,本文就技术创新及外商直接投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状态以及变化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份综合城镇化水平均平稳上升,动态变化呈一定的收敛性,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所下降,省际差异较大。(2)各省份整体表现为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化,同步状态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50%省份的同步类型保持不变。(3)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向的挂钩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地域时效差异性。(4)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集约利用出现退化现象,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未来东部地区应加大存量土地开发力度并提高供地门槛,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并加强资本和技术的替代与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6.
一、”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向国外农产品进一步开放,开放对于我国农业在短期内会有较大的冲击,甚至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从长远看,加入WTO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弥补我国农业资源不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业及相关企业如何利用WTO中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农业经济,同时利用加入WTO契机发展我国农业,将直接关系中国未来农业的兴衰,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相对的优劣势。(一)对今国农业的积极作用无论是从短期影们还是从长期趋势看,…  相似文献   

7.
技术(产品)替代、创造性破坏与周期性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春平  徐长生 《经济学》2005,4(4):865-890
论文以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路为基础。将宏观经济中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统一为周期性经济增长过程。本文追述创造性破坏概念的生态学根源,并将生态学的结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分析,其中竞争是生态学的核心,所以分析种群之间的多种关系,并对照阐述技术(产品)之间的竞争替代类型。用数值模拟方法描述的动态替代过程和美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表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周期性增长。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村剩余的优良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特征越发明显,留守农民的人均产出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了加强,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日俱增;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并不显著,且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差异较大,出现了“教育抽水机”现象。我国应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既要不断加强对离农、留农主体的教育与培训,又要吸引外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升农村整体人力资本层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战略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利用中国西北五省2003年-2005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对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战略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产品市场决策与企业债务水平(DEBT)正相关,与长期负债水平(LDEBT)负相关,企业的盈利性水平(FIT)、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PET)正相关。我国企业应从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相结合的角度制定企业战略,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聚集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碳排放量纳入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内。首先,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算了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生产效率,探索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并给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各省份、三大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有60%的省份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为低经济低环境效率型,这些省份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农田抗灾能力、农村用电量和研发经费的提高对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基础教育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力日渐不足,组织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可行之路。诸多研究表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的组织化发展是以权利配置、契约完备和政府约束的组织化为核心。以此为起点,本文首先探究了制度组织化提高供求竞争性均衡的机理,之后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村经济中农地流转、农民合作、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和农村金融服务五个组成部分中权利配置、契约完备和政府约束三个方面的组织化水平及其与农村经济供求均衡的适应度,最后给出了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2002—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考察了电商经济发展的消费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电商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总体消费规模,促进了跨区域的消费集聚,拉大了城乡消费差距,且这种消费差距效应可以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一机制实现。上述三大消费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影响更大。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电商经济发展的消费效应,尤其体现在消费集聚效应和城乡消费差距效应两个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增长识别到另一条路径——发展电商经济释放消费潜力,为打造区域性电商消费集聚中心提供了经验证据,明确了电商经济收益共享的推进方向,以实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收敛。  相似文献   

14.
渐趋完成的人口转变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两大趋势的结合为缓解近代以来一直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地关系紧张局面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中国劳均耕地(播种)面积有可能摆脱长期以来的下降趋势。通过对2006-2030年间中国人口转变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下的农业劳动人口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预测在2020年左右,中国劳均播种面积将大于11亩,而到203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145亩。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兼业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下,这些条件已经可以确保在农业劳动力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获得相对高的农业收入的情况下,形成中国现代小农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hort‐ and long‐run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via tariff reductions on income inequality in an econom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urban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rural agricultural sector. Tariff reductions reduce domestic output in the importable urban manufacturing sector, leading to shifts of capital from the urban sector to the rural agricultural sector. This can narrow the wage gap between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 in the short run. However, the lowered capital cost attracts new firms, and subsequently excessive entry of firms, to the urban manufacturing sector. This firm entry effect can mitigate the favorable effect of tariff reductions on wage inequality in the long run. Empirical study confirms th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CHARLS调查数据中806个农户样本对金融可得性与农户创业选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家庭的创业选择行为与其家庭金融资源可得性、拥有的资产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我国的农村家庭而言,金融约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非农领域的创业活动,提高家庭金融可得性对于提高创业概率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此外,农村社区层面金融资源可得性对于社区内部家庭创业水平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未来促进农村地区家庭创业水平提高的政策重点是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增加乡镇尤其是农村社区层面的正规金融供给。  相似文献   

17.
土地兼并和集中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关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是建立在阶级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本文重新检视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问题,并在对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土地集中效应差异化假说,说明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效应。本文旨在为推动我国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持,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处理现阶段土地流转和集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设立国内货币需求模型,并基于间接测算法和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选取1992-2003年的季度数据估测2004-2014年季度人民币境外存量,以此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分析法等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对我国现有的国际收支结构、经济规模、实际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上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经济规模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和人民币稳步升值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发展国民经济及维持人民币币值坚挺的同时,合理调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徐颂军  保继刚 《经济地理》2001,21(3):371-375
本文对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意义、开发条件以及开发前景进行探讨,指出广东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并指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一个方向,在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其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同时必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区域性特色,避免重复布点,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技术变迁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两个方面,城镇化不仅可以直接对农业新技术的生产和扩散产生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经促进非农技术向农业技术的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也会反作用于城镇化,即可以通过影响非农技术间接产生影响,也可以对城镇化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城镇化与农业技术变迁的互动机制,并基于中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化过程对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需要充分借助城镇化的力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与农业技术变迁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