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来,助贷业务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在新的监管框架和政策要求下,助贷业务未来的运营模式如何演变,引发了广泛关注.梳理了助贷业务现有模式的主要类型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助贷业务在贷款流程管理、征信与数据、信息科技外包和收入模式等方面面临的新监管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助贷业务转型发展的三种可选模式——平台企业与征信机构联营开展助贷业务、平台企业到银行本地提供助贷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营销服务.面向未来,短期内助贷经营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行业格局加剧分化,平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长期看助贷机构将回归科技助贷的主流趋势,通过云服务等手段提升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助贷业务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在新的监管框架和政策要求下,助贷业务未来的运营模式如何演变,引发了广泛关注。梳理了助贷业务现有模式的主要类型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助贷业务在贷款流程管理、征信与数据、信息科技外包和收入模式等方面面临的新监管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助贷业务转型发展的三种可选模式——平台企业与征信机构联营开展助贷业务、平台企业到银行本地提供助贷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营销服务。面向未来,短期内助贷经营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行业格局加剧分化,平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长期看助贷机构将回归科技助贷的主流趋势,通过云服务等手段提升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助贷业务符合银行数字化转型、技术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相关调研和研讨掌握的情况,围绕助贷业务“经营模式如何认定”“是否促进了普惠金融”“如何保护消费者利益”等三个方面,以及银行机构风控能否外包、助贷机构是否需要持牌经营、助贷业务是否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地方性银行助贷业务能否跨区域经营、数据如何高效安全使用、催收如何依法高效实施等六个关键性争论,在厘清各方争论的逻辑和理由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的解决方案和必要的监管建议。在监管政策上,助贷业务监管应该秉持及时性、渐进性和平衡性三大原则,同时尽快制定助贷业务的“负面清单”、摸清助贷业务的“风险底数”和明确金融机构的“展业标准”。  相似文献   

4.
助贷机构成为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是金融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形成的结果,目前助贷行业中的关键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法律地位不清晰,从而可能导致助贷机构鱼龙混杂、违规操作,不断推高助贷利率,不仅损害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真正需要低息贷款的需求方难以获得资金。这个问题需要中央监管部门首先尽快明确助贷业务的法律地位,明确商业银行、助贷机构的业务规范。对在助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合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尽快明确相关政策以便纠偏。同时,资金方和互联网金融平台,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以应对监管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韩晓宇  邓宇 《银行家》2020,(3):21-22
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发展,从起初的竞争到融合,新金融理念深入传统银行转型,成为数字金融变革的重要驱动。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银行模式逐渐成熟,百信银行、招东银行等纷纷成立,传统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走向实质性阶段。相较于传统银行,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渠道和线上化运作,数字银行成为独立法人资格直销银行的核心理念。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服务边界和业务形态,在服务效率、业务流程、客户营销上更加垂直、高效。同时,也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顾雷 《金融博览》2020,(5):56-57
目前,我国助贷行业普遍存在法律地位不清晰、监管政策不明确问题,直接导致助贷机构鱼龙混杂、违规操作,不断推高助贷利率,其结果不仅会导致真正需要低息贷款的需求方难以获得资金,而且将使助贷机构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银行逐渐丧失客户.因此,必须加强对助贷业务的监管,促进助贷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蒋平 《中国金融》2021,(4):29-31
近几年,线上零售贷款业务发展迅速,参与的银行机构和合作机构不断增加,贷款余额快速增长.从重庆银保监局近期摸排情况看,至2020年9月末辖内机构与助贷平台合作开展的线上零售信贷业务产品共104个,累计发放贷款2.11亿笔,风险隐患较为突出.通过对辖内线上贷款业务发展的回溯分析,我们发现,线上贷款发展过程是金融业信息化带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金贷"业务发展伊始即与互联网、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增加了监管难度,对监管机构提出新的挑战,但"现金贷"业务具有存在的现实价值,因此无论各国监管政策宽严,都将长期存续与发展。因此,欧美国家"Payday Loan"业务几十年的发展和监管历程对我国"现金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文辉 《征信》2017,(11):81-85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个人消费金融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产物。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导致出现"隐形"高利率和逾期高罚金、信用违约风险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暴力非法催债等问题。梳理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发展现状,重点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监管实践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个人消费金融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产物。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导致出现"隐形"高利率和逾期高罚金、信用违约风险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暴力非法催债等问题。本文对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重点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监管实践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特定角度说,小贷公司业务的发展客观上具有替代民间融资的功能。自2008年中国地方政府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迅速。大部分小贷公司的客户原来没有银行贷款记录,小贷公司事实上填补了小企业的信贷服务空白。小贷公司对地区金融运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包括向银行融入资金、与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助贷"等创新业务,还有积极谋求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以及推进资产证券化等,这些都显著地增加了风险。如果相应的监管体系不予以完善,不仅不利于小贷公司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形成风险的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收到冲击,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以及相关的类金融行业正逐渐相互交叉融合。对待互联网金融创新在保持积极的态度,更需要注重监管,严防金融风险。"现金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雪中送炭",帮人解燃眉之急,又可能会让人过度消费,最终债务缠身。但是,现金贷属于个人信贷业务的一种,现金贷业务不应被妖魔化,缺少的只是合理有效的监管。本文通过对现金贷业务的本质以及在我国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现金贷业务的"痛点",提出了一些监管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等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核心监管法规进行研究,结合中小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相关的合规、经营、科技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网贷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并探讨可行的数字化应对措施.通过对上述法规进行研究,本文分析得出监管部门针对互联网贷款的监管思路始终如一,可总结为"强风控、控集中、禁跨区"9个字.针对整体互联网贷款市场,本文还从监管、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商业银行3个角度进行了拓展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中小银行应依托"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的监管总方针,发挥后发优势、立足本地、整合内外部数据并强化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利差收窄、金融脱媒、不良贷款"双升"等多重压力,作为银行体系中弱小群体的地方中小银行突破发展瓶颈已是当务之急。随着投贷联动试点的启动,发展投联贷业务成为地方中小银行实现差异化、特色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梳理当前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主要模式及特点,提出地方中小银行应优先选择与创投机构合作、围绕科创型企业开展投联贷业务,并按照"以点带面、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实施,同时加强对创投机构的筛选和准入管理,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个人消费金融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产物。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导致出现"隐形"高利率和逾期高罚金、信用违约风险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暴力非法催债等问题。本文对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重点剖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监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崛起,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快速对银行"存、贷、汇"三个传统业务领域产生较大冲击。网络信贷逐步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进一步蚕食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应从内部管理、科技应用、业务创新和跨界合作等多个方面积极应对零售信贷变革,快速提升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巩固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合规的助贷业务有助于解决“中小微弱”客群的融资问题,是践行普惠金融的有效工具之一。现实情况是,助贷机构鱼龙混杂,如果资金方不能有效审查与识别助贷机构,或沦为单纯的资金提供方,一旦借贷客户出现大面积违约而助贷机构又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仍然是资金方。本刊将从本期起连续刊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这一课题报告。  相似文献   

18.
金融科技的发展驱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银行通过采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在营销、获客、风控等领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拓展了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渠道和用户客群,不断壮大业务规模.文章通过调研广西地方性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现状,分析信贷等业务的合作模式,发现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9.
胡利琴  常月  陈锐  黄琨 《保险研究》2017,(10):29-41
基于机构关联的视角,运用TVP VAR模型和网络模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进性,其从发展初期银信单一渠道模式逐步演变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多机构合作的多渠道并存模式,机构之间关联性不断增强,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同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重要机构在不同阶段下有所不同。因此,为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采取“穿透式”监管,并对系统性重要机构进行针对性监管和差异化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高度关联性,还应明确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能范围,加强监管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20.
姜林静 《征信》2019,(8):84-87
近年来,国内BAT巨头纷纷进军金融科技领域,传统大型商业银行也加紧与京东、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探索"金融+互联网"运营模式,致使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在多重挤压下日趋狭窄,中小银行与金融科技耦合发展势在必行。但由于金融科技人才匮乏,技术风控能力薄弱,数据体量小,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能力与大型银行差距悬殊,中小银行应用金融科技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中小银行应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借鉴"监管沙盒"模式,完善监管顶层设计,依托跨界合作,打造联合竞争优势,走出一条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