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一个先创新发展后监管规制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网络借贷行业的实证研究,分析监管规则的出台实施对新型互联网融资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网络借贷平台资金的银行存管、持有ICP证等强制性规定缓解了投资者、平台企业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克服早期平台间通过竞相承诺高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导致的“柠檬市场”问题、对解决网贷市场上缺乏平台风险性高低有效信号的问题都起到了正向作用,有助于互联网融资市场的有效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究了网络借贷中羊群效应的存在性、背后的驱动机制以及对投资者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标的流标风险和时间固定效应后,我国网络借贷投资者群体中存在显著的羊群效应。进一步,标的羊群效应程度与借款人信息以及投资者类型紧密相关,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越低,参与投资的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越低,则该标的的羊群效应越显著,说明羊群效应是“风险厌恶程度较低的投资者期望通过模仿他人的投资选择来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违约风险”造成的结果。最后,网络借贷中的羊群效应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效率,具体表现在羊群效应提高了投资者成功投资的概率,并且有助于投资者在低质量标的中将资金投资到潜在违约风险更低的标的之中。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证明,在缺乏抵押机制的P2P网络借贷关系中,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投资人的决策会产生影响。但怎样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会影响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对个人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叙述(即描述性信息)是否会对投资人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以手工收集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借款标的为研究样本,对描述性信息所包含的特征进行分析。实证结果发现,描述性信息会对投资人决策产生影响,提供更多描述性信息的借款人更容易成功借款;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倾向于提供更多的描述性信息;描述性信息中包含的不同特征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不同,表明自己是稳定的更有助于成功借款。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导致小额贷款市场①借贷行为风险凸显.本文基于博弈论的信号传递模型并结合工作实践,重点解析借贷双方相互作用机制对风险影响的过程,目的是减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双边市场二级价格歧视问题。本文构建了包括广告商、消费者、垄断平台在内的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了在最优与次优情况下平台的定价机制,分析了二级价格歧视对平台利润、社会福利等的影响。研究表明:(1)“顶部无扭曲”或“底部无扭曲”并不严格成立;(2)平台对观众提供的节目质量、广告插播量均可能出现类型逆转的情况;(3)二级价格歧视会增加社会总福利;(4)“会员制”是平台可能的占优定价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P2P网络借贷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借贷关系,由于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需要以各种增信来保障其发展.第三方担保、风险备付金、债权的分割与期限错配、保险都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增信方式.但是各种增信方式都在法律制度中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网络借贷平台坚守自身“信息中介”的定位,需要避免平台自身提供增信,实现借款人风险与自我风险的隔离.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6,(6):83-97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高层梯队理论,董秘作为专职从事信息披露工作的公司高管,其背景特征对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融资约束理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当董秘拥有财务经历时,其所在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低,即融资约束水平更低;以KZ指数和SA指数衡量融资约束以及控制内生性等检验所得结果与此一致。同时,我们还发现,董秘从事财务工作时间越长、专业水平越高,其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越大。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财务背景的董秘吸引了较多的分析师跟踪和机构投资者投资;并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严重的情景下,董秘财务经历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大,从而表明该作用是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设计了由中国大学生被试作为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投资实验,通过在实验中“泄露”不同完备和对称程度的信息,检验了在“无信息”、“单向信息”和“双向信息”三种不同的环境下,“学生干部”这一社会身份对“信任”和“值得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多数中国学生被试之间存在着彼此信任和值得信任,这使得双方实现了“双赢”。其次,受托人的干部身份,招致了委托人更高的可信任度;但干部在其身份信息不公开时,并不比无信息状态下的受托人更值得信任。再次,双向信息的干部身份可以显著提升干部的互利性,使得他们比无信息状态下的受托人有着更高的值得信任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户声誉是一种显示农户内在特征的信号机制.农村借贷市场中,农户声誉能揭示其偿还能力、偿还意愿等信息.贷方可以经由声誉信号判断借方农户的还款能力与意愿,并据此进行贷款决策,从而影响农户的借贷结果.研究中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变量间关系模型,实证分析显示,代表农户声誉的偿还历史、人缘关系、经营效果与代表还款特征的偿还能力、偿还意愿总体是正相关的.而后者又对农户借贷结果有显著影响.由此证明,农户声誉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可以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借贷交易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层级结构与信息不对称下的私营企业融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指出资本市场根据计算融资风险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自发地生成一种自甄别装置,这种装置就是资本市场由低到高的分层结构,而在每一层级的资本市场上,借贷双方都存在着个人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这两方面的的信息不对称,随着融资规模的扩大,放款人所需提供借款人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增多,而在当前的转轨时期,这些信息有可能会加大私营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因此,在现阶段,私营企业成本最小的融资方式是通过民间借贷获取企业营运发展资金。  相似文献   

11.
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超鹏  吴世农  程静雅  王璐 《经济研究》2012,(1):105-119,160
本文研究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结果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现金流短缺所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均可起到抑制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作用,但只有高持股比例、高声誉、联合投资或非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才能够显著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缓解现金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综合本文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企业上市后仍然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职能、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络来解决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投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利用双边市场理论研究了垄断P2 P平台和单向归属竞争平台的定价原则。研究发现,垄断P2 P平台的定价采取的是谁受益谁付钱、不受益不付钱的原则;单向归属竞争性平台向借贷双方收取的价格则是非对称的,向一方收取高价而向另一方支付补贴,平台的保障性越高,借贷双方支付的总价格也越高,平台支付的本金损失和保险金都包含在借贷双方支付的价格之中,本金损失和保险金承担对象的不同只改变总价格在借贷双方之间的分配,而不改变借贷双方支付的总价格之和,总之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相似文献   

13.
在P2P网络借贷模式中,不同的借款人个人特征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利用中国P2P企业"人人贷"的数据,本文探讨了婚姻在网络借贷市场中的信用识别价值.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婚人士,已婚人士的借款成功率更高,同时贷款违约率也更低.同时,不同特征的人结婚,对于提高自己信用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具体而言,对于提高借贷信用而言,男性结婚不如女性结婚;高年龄借款者结婚强于年轻人结婚;高学历借款者结婚不如低学历借款者结婚.但对于借款违约率,不同特征借款者结婚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信贷市场中,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掌握程度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借款人和贷款人的经营目标不一致,作为受托人的借款人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给作为委托人的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本文就如何设计贷款合约以及抵押担保物在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的机制做了一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非对称信息与商业银行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由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主要是由于银行难以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因而只能根据市场的平均利率发放贷款。这种定价并不能完全反映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最终使低风险和预期收益低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留下来的全部是高风险的借款人。  相似文献   

16.
P2P网络借贷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而来的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日益增长的高违约率.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平台注册资本、平台存续时间、平均年化收益率、资金保障措施、平均借款期限等因素对北京市P2P网络借贷平台违约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并提出了增进北京市P2P网络借贷平台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普惠金融能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轻小微企业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最终降低其破产风险?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信息不对称的小微企业借贷市场模型,刻画了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破产风险之间的理论传导机制。其次,本文基于小微支行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破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普惠金融能显著降低小微企业的破产率。具体来说,若县区内新设立小微支行,该县区内小微企业的破产率下降约36%。(2)机制检验发现,小微支行的设立能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降低小微企业破产率。(3)拓展性分析则发现,金融科技创新能起到强化小微支行降低小微企业破产率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为如何发展普惠金融,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社会网络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进民间借贷。本文使用中国农村的调查数据,发现拥有更多社会网络的农民,会有更多的民间借贷渠道,从而更有可能创办自营工商业。农村个体工商业的初始投资和后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亲友的借款。本文还发现,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对农民创办自营工商业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这表明,依托亲友关系的非正规金融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滞后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断创新,规模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本文基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风险,运用TVP VAR模型研究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如何造成了“脱实向虚”,同业业务对“量”更敏感还是对“价”更敏感,以及如何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研究结论表明: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避了金融监管,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同时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利率的敏感性和传导作用,对于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更为有效;对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力研究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应对。为此,本文构建了DSGE模型对比分析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传导机制,结果显示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债务的条件下,银行存在着道德风险,会过度地主动承担风险。为应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造成的低效率,本文设计了“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应适当容忍通货膨胀的波动,优先关注实际利率,以降低由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