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曼德尔娃 《魅力中国》2010,(7X):175-175
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全面反思,为中国政治学的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出路:回归自身,回归中国。在深刻分析新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之后,也指出未来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顺应现代政治文明,符合国家建设的逻辑,适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的重新整合,最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政治学与中国发展的良性互动,也即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为中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中国发展为中国政治学的丰富提供经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国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一方重镇。早在1983年,学院就取得了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98年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在政法大学的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科发展史上,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知名学者曾先后任教于此。目前我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界有着广泛影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多人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等学会理事,其中有1人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1人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1人担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学院下设政治学所…  相似文献   

3.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中国民营经济,依然恰如其分. 这似乎是最好的时代.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段,民营经济已稳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对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均超过50%,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就业的贡献超过80%,尤其在解决新增就业方面,贡献超过90%.  相似文献   

4.
过去30多年,中国式超常增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中国发展奇迹”。回顾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增长奇迹,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中国为人类发展史贡献的东方智慧?展望未来,这一超常增长能否持续,又如何持续呢?
  智者有言,如何解释历史,就决定了你如何选择未来。因此,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回答中国发展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侯伊莎 《改革与战略》2005,(11):133-136
在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继承旧制度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制度因素重新纳入政治学的核心范畴,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探讨了政治主体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邱丽娟  鲍良彦 《魅力中国》2011,(15):240-240
1979年政治学学科重建以来,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就。本文着重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角度考察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本土化”的趋势。综观我国政治学的发展历史,我国越来越注重政治学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政治学研究室、行政学研究室、哲学研究室和现代社会发展研究所.在理论研究方面侧重于政治哲学,中外制度比较,中国政治发展及中国公共政策研究.该系在立足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东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按照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模式,加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重在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的教学特点是工作量很大.全系33人,担负着二个硕士点的研究生、一个本科专业、全校三门政治理论课,以及部分人文选修课、成人教育课、远程教育课的教学工作,每人每周达到十多个课时,每人的教学工作量接近两个人的教学量,他们学术基础扎实,研究水平较高,辛勤耕耘,竭忠尽智,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企关系改革是循着政府自上而下放权的范式来进行的。本首先从政府动力和能力两个角度对放权范式作出理论分析,继而通过对80年代中国政企关系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政治学分析,对放权范式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加以认识。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三个方面转变传统的放权范式,这对中国政企关系改革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下主流的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理论面临多重危机,世界政治学的提出有助于为政治学学科发展探索新的出路。世界政治研究所具备的独特含义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实践所形成的中国传统,这一传统通过“论持久战”“三个世界”划分等一系列经典命题奠定了事实性的学科基础。但由于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影响,由世界政治研究分解而来的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曾一度因过于迷恋西方理论且缺乏深入的区域国别研究而沦为观念性评述。有赖于新研究单元的提出以及新史学的构建,世界政治研究得以转型升级。世界政治学建立在新史观基础之上,“以世界为方法”的认知模式与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史观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政治思潮这一研究单元被视作诱发国内制度变迁进而塑造世界秩序的核心动力。通过历史性因果叙述,作者构建起中国传统—世界政治—新史观的逻辑链条,它意味着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在世界政治体系中形成的“反向运动”必然为新世界秩序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思思 《魅力中国》2014,(11):23-23
“精英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核心内容--“精英循环”对于一个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个开放、畅通的精英循环通道有助于政治系统的稳定,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精英及精英循环的内涵分析,并以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作用为例,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循环的现实分析,以期能对中国当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最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此后,一些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逐渐使这一概念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成员个体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社会互动活动中获取政治文化,培养政治意识及形成政治立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潮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这两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致力于将政治、政策、内政与国际事务融合一体的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学院下设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四个系和公共管理教育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已经在境外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几业务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缓解我国有色金届矿产资源紧张的状况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严乐  王鑫茹 《魅力中国》2011,(21):162-162
自1992年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这一年即被认为是新旧经济法的分界,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经济立法逐步驶入快车道,在经济法理论也逐步成熟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产生的理论,对解释在经济、政治域内的经济立法有独到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理论主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对国际政治发展中民主化潮流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陈萌 《魅力中国》2014,(1):40-40
政治现象古已有之,所以对于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存续千年。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就将政治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来对待。及至19世纪末,伴随着社会学科科学化浪潮,政治学也在逐渐经历科学化过程。在20世纪40年代,政治学方法论的爆炸式革命,从此之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彻底科学化。由此,政治学科学化的现象,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促进我国政治学繁荣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治学所具有的功能以及价值内容。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能够更好的为党与国家发展服务。真正意义上促进中国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协调发展。结合当前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我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具备了充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条件。同时,想要真正意义上构建我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也需要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与总结有关经验。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挖掘以及整理相关政治思想当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大胆的学习与借鉴有效成分实现任务。  相似文献   

18.
周维涛 《魅力中国》2014,(22):379-37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企业最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对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尽管在改革进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经过30多年的积极建设和推进,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西方政治学的进步与方法论的发展紧密相关,行为主义政治学体现了政治学研究科学化的倾向,理性选择理论将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政治分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批判地借鉴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强调制度研究的重要价值,凸显了政治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