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与此紧密联系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有一根主线将三的探索联系起来,同时三的探索又存在着差异。对此作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本飞 《中国经贸》2008,(20):27-28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革命,首先是广大农民追求生存与发展的革命。二十年前的农村改革,首先也是广大农民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改革。不管当年的革命口号多么响亮,不管我们用多么壮美的语言礼赞当年的改革,其内在动因都十分浅显和实惠。革命是崇高的,但革命的目的是利、实的。在乡土中国,生产关系首先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谁处理好这个关系,谁就会处理好国家大计。1949年之后,农民实现了千年梦想;获得了土地。土地是沉默、静止的,作物随季节生长,不紧不慢,周而复始。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因之求稳拒变,因循务实。但在土改之后的几十年间,政…  相似文献   

4.
土地政策是处理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关键,而调查研究是正确制定土地政策的前提。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问题这一中国革命最根本的问题,从而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胡鞍钢:中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鞍钢 《发展》2002,(11):4-4
“中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说这番话的是中国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他在此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这场制度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胡鞍钢说,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长期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这种不公平、不公正体制严重妨碍对农民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6.
潘敏 《辽宁经济》2004,(11):37-3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过去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现今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的角度提出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部分。在近13亿人的中国人口中(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尚未有统计结果前的统计数字),农村人口占70.1%。据1997年的人口统计,乡村人口为9151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5962万人,正是这70.1%的农村人为13亿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世界性的贡献。也正因为此,中国的一切问题便可归结为农民问题,中国的一切政策方针的制定都应从首先从农民的利益出发,革命时期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却一直回避不了,中国农民负担一直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表面看,农民负担是一个经济问题,涉及到农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其实质又是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农民思想形成轨迹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不但引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取得了胜利,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同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1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湘西农村要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许多农村干部都反映,第一轮承包期间,许多农民家的人口有了变化,应利用这机会调整全村的土地,解决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我知道村干部的想法后,就到村里问农民对人地矛盾的意见,结果是家里人口多的农民都主张调地,而家里人口少的农民都反对调地。由于村里大多数农民的家庭人口从近期看都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民帮主张调地,而且主张隔几年就调一次以保证自家增加的人口今后有新调进来的地种。  相似文献   

11.
誉为“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联产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和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已成为今后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6500万农业人口,“三农问题”更显重要。2002年我省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的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不仅仅是城市自身现有的户籍人口,还包括外来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角,是大量进城的农民,因此相应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应围绕这一群体进行全面调整。这种调整要进行复杂的制度设计。现在人们谈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都是要把钱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建国以来,伴随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身份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迁,每一次变迁意味着农民身份有新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从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上来说,研究农民身份转化及制度变迁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农村耕地使用权的转让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土地承包权的稳定对土地租佃市场可能已经产生正面的影响。本文力图解释在现有法制与土地制度的现实环境下,土地市场在中国的发育主要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调整构成对农民产权稳定预期的主要威胁来自以村民小组作为产权的边界被打破。如果是打破村民小组界限的调整就会显著抑制农民的土地租佃交易,这个结论的重要政策含义在于:要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产权边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时开始的,这就导致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是由民族存亡的压力而被迫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而反封建的核心内容是破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因此,农民作为一个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含义:其一,在破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时,农民必须从这种所有制的经济结构中剥离出来以成为革命主体,并能看出这是改善其生活条件和生存境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无地农民问题形成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制度均衡理论分析了我国《土地承包法》的意义和无地农民形成的原因,在土地资源失去均衡的条件下,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土地承包制存在的长期性,根据调查数据资料对河北省无地农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借鉴巴西解决无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小调整和开发荒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就业的创新机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无地农民收入等解决我国无地农民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顾问张皓若说,占中国人口近70%的广大农民,是基本权利保障最薄弱的环节,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平等,这已是中国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他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保障农民的权益:首先是土地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变为在承包期内农民可以支配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8.
土地与资本:中国农民的两重欲望刘正福8亿农民需要什么?8亿农民如何奔小康?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发展的头等重要问题。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因素。农民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为土地而斗争的历史有几千年,斗争的结果,是小农经济让所有农民都落...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人均指标还相当靠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又很低,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因此可以说,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很突出,并将长期存在下去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则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在我国,土地不仅是农民从事业生产的资料。而且  相似文献   

20.
徐露 《魅力中国》2011,(20):115-116
作为占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不仅关平民族国家的命运,也极大影响着全人类的前途。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不仅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减少了4亿多人,延缓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且在微观上引发了一场家庭革命,对我国传统家庭的各个层面引发了挑战。人口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家庭呈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功能多元化、社会关系简单化等趋势,因此,在对我国现行人口政策进行调整时,应更多地重视其对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