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佛经翻译活动也随之展开,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开始。这些典籍不仅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广作用,同时佛教典籍的翻译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断介入各种公益活动,这与其受到传统儒家入世济世与道教劝善去恶等思想的冲击交融水无关系,但佛教教义本身的影响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佛教的福田观念、慈悲观念、因果业报说、报恩思想等对其从事公益事业均有较深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教旅游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大,但是旅游实践中,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缺乏清晰认识,这对佛教自身与佛教旅游事业二者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佛教旅游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早期发展呈现佛教与政权结合紧密、专持一宗、与神道重合等特色,以后日渐普及,对于稳定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发展思想也有违背佛教初衷的地方,如亲鸾提倡的“在家佛”构成日本佛教一大特色,但同时失去了佛教的原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这是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学派、儒家的哲学观以及中唐以后兴起的佛教禅宗思想可谓对中国山水画影响颇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7.
孔令玲  赵甫 《魅力中国》2010,(16):71-71
毫无疑问,鲁迅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地位,不管是文学还是思想都是泰山压顶一般。更加没有疑问的是,周扬对中国所谓“现实主义”文学走向的影响尤其来得波澜壮阔来得“挪经动骨”,本文就周扬与鲁迅对“现实主义”给予一些浅解。  相似文献   

8.
高云书 《发展》2010,(11):76-76
回顾中国数千年文学长河,在与商业不断地纠结融合与渗透影响中,中国文学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商业文学。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学术界对商业文学的存在及其价值视而不见,更遑论深入系统的研究梳理。  相似文献   

9.
黄妹英 《魅力中国》2014,(20):273-277
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成英文,旨在让西方人正确了解佛教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这部经典自唐朝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翻译成汉文并在中国世代流传以来,成为佛教弟子及善男信女日夜吟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合了《大般若经》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思想,佛法核心。佛教的因果观。空性。菩提心,善念,修行,般若智慧一一体现在言简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当中。  相似文献   

10.
莲池是中国净土宗八祖,其净土思想在佛法式微的晚明时代,别成一格,要义为“望乐国为家乡,仰慈尊如怙恃”的净土观,“一心念佛”的修持法,禅净双修又以净土为终极归依,着力提倡戒杀、护生与福慧双修,这些思想对其后中国佛教进程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莲池及其思想的历史性贡献,净土宗十三祖印光从多方面给予了至高的评价。通过比较莲池与印光在弥陀净土思想、修持与著述等方面的同与异,进一步发见净土宗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禅宗佛祖中,毛泽东很欣赏六祖慧能,称他是一位“使佛教中国化了”的人。毛泽东很推崇《六祖坛经》。还经常向别人宣传六祖的身世和学说,赞扬六祖对佛教的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相似文献   

12.
黄艳燕 《理论观察》2013,(3):119-120
作为佛教基本思想之一的轮回理论,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以宋代为分水岭,将学者们对轮回主题与我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作一粗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王琳 《魅力中国》2013,(29):117-1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又一大思想解放时期,各学说并行,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唯儒独尊的现象相对衰微。尤其是此时期的佛教,在宗教里更算得上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统治者大肆兴建寺庙,同僧人来往,佛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在历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尤其是诗歌,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毗昙学对慧远佛学思想的形成与佛学体系的创立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慧远佛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慧远将毗昙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形成了最具中国佛教特色的神不灭论、法性论学说.  相似文献   

16.
宫晓丽  叶樱 《魅力中国》2011,(20):329-329
中日佛教之渊源,前期中国向日本输出佛教,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盛,日本佛教则反输出中国,近代以来随着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的不断加剧,日本佛教在东北地区大力扩张,本文拟就对近代以来日本佛教在东北的布教机构的分布数量、布教人数、信徒人数及宣教方式做介绍,以求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黄家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2):126-130,196
印光与太虚各自开创并引导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两种主流,他们彼此间曾有互动,太虚对印光的历史定位有极高的评价。他们弘扬佛法的人生志趣、佛学思想尤其是净土理念有同也有异,他们一致推崇佛教的净土信仰,相异之处在于印光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太虚则是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进而提出“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现世理想目标。印光更具出世之心,重于承继传统;太虚则更具入世之情怀,其努力也有着更多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8.
崔迪 《魅力中国》2014,(16):73-73
日本文学作为一支流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血脉,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被富于变化的大自然深深浸润,以真实为基础。受佛教影响遥渐生成了“哀”的特殊品格,继而呈现出物衷的美学特征。同幽玄的空寂、风雅的闲寂三者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独创的日本古典芙学精神。川端康成这住站在樱花下迎风歌吟的老者.在一片心灵远景中芬芳了那颗属于日本的古典之心,并最终承担起“架设东方与西方精神桥梁”的重任。无论是《雪国》哀歌。还是《古都》幻梦。都表现着川端对日本古典美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古都》的解读。展现川端对日本文学中自然之美、物袁之叹、无常之空等审美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张宝倩 《魅力中国》2013,(28):127-127
“道”是中国传统朴素素而深邃的艺术哲学,对中国不同的艺术形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将道家思想融八到书法艺术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书法创作,我所表达的是道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甚至是文学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正祥 《魅力中国》2011,(21):383-383
建安文学中曹氏父子三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影响最大的是曹植,他的诗歌风格供后人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