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明年会更好     
2001年,多哈成为中国贸易史上的重要地标,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眼六年光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上世界第四的新台阶,不仅交出了让世界惊叹的漂亮成绩单,也在更为宽广的领域继续演绎着精彩的戏码。日趋成熟的中国经济,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影响力不言而喻,国际社会已经看到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经济的巨大机遇,“中国机遇论”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日本过去一直把中国看成是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威胁,而现在中国正成为日本经济的“救世主”,以“中国特需”为主要牵引力的出口增长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特需论”,反映了中日两国之间在进出口的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在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中日经济的双向联动性趋势也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3.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内生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在短短24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信息技术产品规模甚至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中国在沿着既定技术轨道上向上攀升的速度越来越慢,阻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6,(9):15-17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9日】几乎在所有涉及投资或企业发展的场合,中国都是一个时髦话题。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刚刚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赶超德国和日本肯定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它在过去10年中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是9%。因此,投资中国股市在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依然是一个不假思索就能作出的决定。难道不是吗?但事实并非如此。作出否定回答的原因能告诉我们许多金融市场以及现代中国的运转情况。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6日】一般而言,有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舆论存在四种基本论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责任论。四种论调既是不同时期中国实力发展的反映,也是西方舆论对华心态变化的折射。但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既不能用传统的中国威胁论来解释,也不完全是中国责任论,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是中国影响论。  相似文献   

6.
宋玉华 《世界经济研究》2006,(5):87-88,F0003
从1990年代末中国经济水分论、崩溃论,到21世纪初中国经济瞒报论,西方国家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如西方担忧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四,但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能源安全、国际投资、外汇升值问题等在国际上争执不断,中国能否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近一段时间,这种担忧上升到中国发展是否会挑战现有的国际体系上,也就是担忧中国在处理大国关系、地区安全、非传统安全、联合国改革和台海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是否会与现有的国际体系形成冲突?由于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缺乏清晰认识,西方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的同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忧虑,甚而在逐步收紧围堵中国之网。对这些问题,中国必须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场,否则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中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以及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  相似文献   

8.
郝义国 《特区经济》2005,(8):326-328
现阶段,中国是一个高额度投资的国家。中国2004年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达到45%左右,增长速度达到28.6%。同时,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原材料消耗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虽然近年来中国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相对低GDP产出来支撑增长的,不论是国家宏观经济效率,还是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率都不高。比如:2003年,中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3.8%,但是我们消耗钢材、煤炭、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建设——两个阶段的背景、特点与前瞻董志凯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城市与工业化、现代化就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了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正如工业不能等同于工业化一样,城市也不等同于城市化。城市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工业化。历史进...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中国周”,几乎没有一家报纸的大标题中不出现“中国”的字眼,好像我们突然意识到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无足轻重的国家,很多人把它从头脑中挤出去了。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是否会咄咄逼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意志去发展,在奥运之后也不会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西方对中国的挑剔与责难不可能消失。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必然继续充满撞击与冲突,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奥运会之后的中国还是要在与世界的融合与互动中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经济》2009,(3):30-31
彼得·德鲁克曾说:“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结果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制造业外包成为了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李人志 《发展》2002,(2):62-64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棰音在多哈敲响,我国经济已驶入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煤炭工业由此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煤炭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焦点,在国际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煤炭工业企业基础薄弱,市场秩序处于治理,规范的情况下,加入WTO给我国煤炭工业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14.
陈冬 《上海经济研究》2004,(3):72-73,56
拥有雄厚资金和世界著名品牌,是大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他们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跨国公司收购中国企业也是把品牌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品牌作为其战略先导,利用品牌开创中国市场已成为外资,尤其是跨国集团的策略。但是,很多被收购的中国品牌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不是发展了,而是被“封杀”了。  相似文献   

15.
吕芃 《走向世界》2000,(5):27-27
我一直认为,中国真正走向强直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另一个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后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在纷繁多变的外部世界面前总是缄默无语,如果一个民族虽然声嘶力竭也总是无人理睬和回应,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谈不什么强盛。沉默并非每时每刻都是金。  相似文献   

16.
就在华晨汽车高层辟谣被收购的时候,仰融却在美国抛出一个令国内汽车业汗颜的造车计划。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也向世界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蛋糕”,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将达到1200万台。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引领世界汽车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7.
【英国OneWorld.net 10月19日】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组成成员,它将留下负面影响整个世界深刻脚印。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否认中国以现在这种方式和速度向前发展,但是,当前的世界与100年前美国迅速进发永远改变了世界的情况不一样了。当时美国是依靠能源作为它成为超级大国的基本资源的;如今,缺乏智慧和前瞻性,不着眼全球考虑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决不能再次忽视类似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维俭 《上海经济》2005,(3):49-51
当前,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走势已经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国内有人依然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热还刚刚起步,泡沫论纯属无稽之谈。但不管我国房地产当前是否过热,房地产蕴含较高的风险确是不争的事实,从世界各国房地产发展的轨迹来看,房地产泡沫在历次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中都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事实上,我国房价一路狂涨不仅拉高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价格,同时也孕育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将导致社会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5,(12):21-22
【德国《商报》3月11日】中国年轻、自信,充满了活力。衰败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它正准备以相机、洗衣机、电视机和玩具占领世界,但很快高科技产品也会成为其中一员。世界经济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最近,有三位作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三本书的同一个主题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将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十大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国英 《发展》2003,(2):22-28
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安定牵涉着中国全社会的安定,中国农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和地位的反映。中国近2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从多方面概括,其中这样一条会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举足轻重。中国市场供应充足,物价稳定,出口竞争力强劲,经济增长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与农村改革先走一步并获得成功有密切关系。同样,近若干年我国部分工业品销售不畅,传统工业的规模与我国人口规模不对称,以种植业为主业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趋缓,又与农村近些年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