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生态可持续发展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对青海省1978-2009年间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测度,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以便清晰地衡量这个时间序列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展开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2.
环青海湖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环青海湖地区4个县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青海省总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出现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但生态足迹多样性不足;环青海湖四县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方面差异极大.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环青海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宝鸡市2005年统计资料,对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得出2004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888 7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2 7hm2,人均生态赤字1.426hm2,这反映了宝鸡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宝鸡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本文还提出了缓解宝鸡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与能源生态补偿的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29个行政区域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9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建议国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协调区域生态服务与生态占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湖北省2013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栽力进行核算,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8576hm2/人,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8355hm2/人;生态赤字高达2.0221hm2/人.由此说明,湖北省2013年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结合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的韶关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广东省韶关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供给,并将韶关市的生态足迹、生态超载率和单位生态足迹GDP产值与其它区域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韶关市生态足迹表现为生态赤字,其生态足迹超载率低于相比较区域,单位生态足迹GDP产值低.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重庆市历年水资源承载力大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点讨论了水资源生态足迹在三次产业间和城乡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生 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这种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由于其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使该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基本概念和计算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根据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异性,从河北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的测度河北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供给和需求状况,检验河北省的实际的生态足迹是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并结合河北省的特点,提出了如何缩小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分析是量化性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无锡地区8年间(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来研究区域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从生态需求(DEF)、生态供给(SEF)、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四个方面衡量无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无锡地区生态赤字的成因,依此提出促进无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理论综述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思想、基本计算方法,总结其在国内外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层面、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与进展,评析生态足迹理论的优缺点,对生态足迹的应用进行展望,从而为有志于从事生态足迹研究的学者做出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2.
刘宇辉 《经济地理》2005,25(2):219-222,23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1961—200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随着人口与消费水平的上升,生态赤字在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人地不协调性的加强不仅危害着中国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威胁。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李岩  薄宏 《发展研究》2010,(4):37-42
生态足迹分析作为衡量世界各区域的环境生态可承载状况的测量工具,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被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和组织所接受和应用。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造了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模型,对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解决了能源账户重复计算、进出口贸易在区域内核算等问题。对西江下游流域生态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产业生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广东省环境生态经济研究和生态发展区建设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澳门小城以狭小的地域面积承载着规模巨大的旅游活动,蓬勃兴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澳门社会经济的命脉,并为世人所瞩目。然而,旅游业以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二者产生压力与负面影响。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测算出2009年澳门不可转移之旅游生态足迹为18 300.891gha,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3.29倍,旅游生态赤字为12 737.584gha,结果发现澳门的旅游生态足迹经济效率较高,但旅游活动正在过度消耗资源环境,使当地的旅游发展不具备生态可持续性,因此相应的改进措施应早日出台,以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白雪  王秋兵  韩春兰 《经济师》2010,(4):265-267
生态足迹法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新型的理论方法,反应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东港市1996年-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东港市生态赤字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生态赤字逐年增加,为东港市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制定东港市未来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意环境的保护,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邱寿丰 《发展研究》2009,(12):80-83
为了展示国外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研究新进展,揭示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新情况,本文运用国外生态足迹方法研究最新成果,计算和分析2008年福建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8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962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445hm^2,均低于2005年世界和我国平均水平;人均生态赤字达到-1.2183hm^2,大于2005年世界和我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依据河南省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5个年份的统计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供给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以省辖市为单位研究了2010年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的生态足迹始终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分别为3 194.04×104hm2、4 504.54×104hm2、5 167.95×104hm2、6 324.59×104hm2、7 323.16×104hm2,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超越了其生态承载力供给范围,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由于生态承载力供给和生态足迹分布不平衡,导致生态赤字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生态赤字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的一些省辖市。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进而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之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生态足迹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足迹视角出发,采用1952~2007年的数据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对生态足迹各个构成项的分析表明,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的消耗在各项中增长最快,要控制我国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必须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增长速率。回归分析结果则表明,在我国语境下,宏观意义上的资源环境综合压力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我国资源环境压力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出现倒"U"形;同时,我国当前面临特殊的国际背景,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控制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否则倒"U"形曲线将转向环境质量再次降低的"N"形曲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有关学者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模型和方法,其中生态足迹就是一个通过相同单位比较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的易懂、清晰、直观模型。文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贫困县进行定量分析,结合一些相关指标,进行地区间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从江县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000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3896hm^2,虽有人均生态盈余+0.05422hm^2,但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等级,从江属弱可持续发展等级。依据分析弱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