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话轮转换是日常会话中的会话技巧和艺术。它直接关系到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能否顺利地完成一轮会话。应通过模拟语境、真实语境、自然语境,培养学生话轮转换技能,提高会话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经常发生,充分了解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特殊会话含意的原因,能帮助听话者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使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口才活动中,处理好说话者的言语表达与交际目的、内在情感的关系,以及说话者与听话者(听众)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处物而不伤物"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电影《花样年华》中主人公的会话为实例,讨论合作原则在会话中的运用,重点分析人物会话对各项合作原则违反所表达的会话含义。分析表明,通过对合作原则的恰当违反,说话者可以更成功地表达特定的会话含义,这有助于会话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会话时,至少应有两个人存在,即说者和听者。在日语中,由于会话者之间的上下关系(社会地位、年龄等)、亲疏关系的不同,对自己的称呼(自称词)和对对方的称呼(对称词)也不同。因此,正确掌握自称词和对称词的使用区别,对日语学习尤其是日语会话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者明示自己意图的一种语言机制。它能制约和引导听话者对认知语境的选择,帮助听话者找到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帮助听话者以较小的心力投入获得较大的认知效果。关联论为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提供了认知心理理据。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语对语言生成和理解起着重要的指引和制约作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通过话语标记语引导听话者,从而降低了听话者对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大大提高了言语交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文章通过图析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用功能,目的在于合理有效使用话语标记语,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许晴 《企业家天地》2009,(3):180-18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哲学家Paul Grice提出了交际双方为顺利交流所必须遵循的合作原则。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交际双方会通过多种方式违反合作原则。这时,听话人必须把握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本文分析了大量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例子,推导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指出了一些原因,并指明合作原则对正确使用和理解语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幽默是指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讽刺与诙谐的辞令,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日常会话中,当说话人的语义层面和听话人的语义层面相交叉时,易形成幽默.语篇衔接、会话原则和言语行为的不合理运用,都会造成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产生歧义,构成了幽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设计的人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关系,体现人际功能,在词汇语法层上,体现在语气、情感系统及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的不同选择上。小说《傲慢与偏见》片断中人物之间对话的语气、情态和词汇选择,揭示了会话双方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发话人抱有质疑意图""发话人没有质疑意图""发话人表达真实想法"三个角度出发,通过语音、语调的对比和意义的分析,对否定疑问句"ではないか"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究,"ではないか"句的学习是日语学习者不易掌握的难点,尤其是语音、语调的不同,完全表达不同的语义。  相似文献   

12.
面称呼语是人际关系、社会等级、情感交流的标志词,它能直接影响话语中说者和听者之间的社交距离,也能很好地体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势性和平等性。同时,面称呼语中的隐喻常常能把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投射到对受话人的印象之中,从而形象并深刻地达到一定的语用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评论家对肖洛霍夫的史诗性巨著《静静的顿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贬褒皆有,对此,他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略作辩解。文章从小说中布尔什维克英雄们、主人公葛利高里和女性形象阿克西妮亚三方面的人物塑造着手,探析肖洛霍夫是个具有“正直创造性”的作家,“正直的创造性”是作家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读李清照的作品,不难看出她颇具男性意识。其男性意识不只流露在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日常行事中。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于遗传、家庭、社会以及时代的影响,李清照亦如此,其男性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父母的遗传与熏陶、丈夫赵明诚的激发、苏轼以及苏门弟子陈师道、晁补之等人的影响,当然也离不开那个特殊时代的裹挟。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从通常的人情人物、普通的世故、境遇中揭示出哲学、历史层次高度上的人生悲剧,这也显示作者曹雪芹精神世界的广阔和崇高。而宝钗作为“红楼十二钗”中举足重轻的一个人物,在文学史上一直占有浓重的一笔,其性格特点一直是红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其实,宝钗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钗黛关系窥见一斑,在二人的交往中,处处可见宝钗机敏聪慧、巧于心机的性格特点。即便如此,她却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结局,也只不过是封建大厦倾倒时的一个完美的陪葬者。  相似文献   

16.
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位文学巨匠为数众多的作品中,虽然有着琳琅满目各色人物形象出场,但其故事情节却始终着笔于两个名字,围绕着两个他所钟爱的形象而展开。而其他被大师所偏爱的人物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这两个人物的影子,这便是维特和绿蒂。这里旨在探讨歌德对这两个人物的执着缘何于此,二者之间的辩证悖反关系以及与其背后其他人物形象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四十年代是汪曾祺小说的探索时期。在其早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两种人物类型:一类人物作为寄托某种情绪思想的符号和象征出现,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对话;另一类人物被置于民间生活场景中,通过营造和谐平淡、富有诗意的氛围,暗含着一种生活审美理想,是其对外部现实世界的观照。二者共同体现了汪曾祺早期小说中对个体命运和现实人生的关注,同时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对矛盾.引入“亲近理论”,从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主客亲近关系的设想,归纳了成熟的主客亲近关系的属性特征并建立了简易模型,认为建立亲密的主客关系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目前在国内文化旅游地建立亲密的主客关系面临两大难题(商业化和社区参与问题),并对如何避免商业化、社区居民参与和建立亲密主客关系之间的矛盾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孟子之前,儒家哲学基本限于伦理的领域。而孟子才赋予了它以认识论、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深化过程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反求诸已”的命题中。孟子的这一命题,刻画了由主体通过“反求”而沉入本体;同时又从本体之源获得力量,从而“扩而充之”,立其大者,造成人的高博,最后实现修、齐、治、平的目的的深入而出的双向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孟子的论证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无宗教的特征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这一命题以积极能动的天人关系的论述,为人本主义学说提供了本体层面的论证,为中国天人合一学说增添了进取有为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