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费用进行核算,引入暂时性差异(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最终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分项列示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作为在报表中的资产与负债项目。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在所得税的核算上普遍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于此法下新增加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下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含义有必要进行解读,毕竟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与负债还是有所差别,这对于理解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重点对递延所得税(净)资产反映提供的信息作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2.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主要是企业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的,而递延所得税费用则主要是会计的核算,由于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3.
新所得税准则取消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并引入了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本文将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出发,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所得税费用应以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问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是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毅 《现代商业》2014,(11):234-235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财务报表出发,通过比较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相关法律的确定的计税依据,对于他们之间的差异分别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每一会计时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所得税的核算变化比较大,特别是在所得税差异的处理方法上,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本文重点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所得税核算中暂时性差异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静 《商业时代》2011,(17):54-5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逐渐和国际市场机制接轨。因此,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本文介绍了所得税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及类别,并对暂时性差异原因作了宏观和实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企业所得税核算工作只能且必须在会计期末期初完成,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核算工作量很大,需要调整企业税前会计利润至应纳税所得额,需要计算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并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发生额。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对企业全年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析,需要对企业大部分的资产负债进行分析,有很多信息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无法反映,企业可以通过备查账簿记录相关信息,财务人员即可轻松完成所得税核算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该规定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先比较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核算的账面价值和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认定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会计实践中,如果只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计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据以确认与差异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每一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直接关系到递延所得税费用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正确与否。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和税前会计利润的调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在具体运用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对所得税费用或所得税收益进行核算是关键。本文具体探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具体运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核算作了重大改变,如何将所得税差异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需要对新会计准则与现实会计实务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和明确。本文从资产负债表项目和经济交易及相关事项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确认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13.
葛婷 《品牌》2014,(9):47-47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所得税核算方法,在这种核算方法之下,能够准确计算出单笔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中主要是运用将负债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进行对比的方法。然而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将这种核算方法完全进行应用,在核算所得税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和不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根据这种现状,应及时结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将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五、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一)所得税税率的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应当能够反映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账面价值的方式时的纳税后果。因此,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似文献   

15.
一、对企业所得税的思考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一种,更注重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并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该方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分别确认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  相似文献   

17.
阎萍 《北方经贸》2012,(12):92+94
新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其基本要点是: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18.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大小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此基础上确认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9.
周正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7):202-20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会由于抵销未实现而产生内部销售损益,从而导致合并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被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存在暂时性差异。因而,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同时在利润表中调整所得税费用。本文设置"合并递延所得税资产"、"合并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对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核算,并通过实例对相关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