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背景,从资本创新要素、环境创新要素、人力创新要素、技术创新要素四个方面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其次构建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机制,产业间应通过技术创新、资金创新、政策创新、人力创新四个方面互动促进制造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最后也构建了高校、政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系统,整个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创新发展,共同推动辽宁省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龙  李文国 《中国市场》2012,(33):70-74
本文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并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辉  王坤明  孙露露 《江苏商论》2012,(8):95-97,101
本研究从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SWOT分析入手,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产业聚集、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剖析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田思梦 《商》2014,(7):199-199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谈起,指出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对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区位熵指标,利用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对辽宁省以及各地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不高,同时存在着市际间、行业间的双重不平衡现象,并从四个方面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分析从三个角度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对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有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辽宁省通过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最大程度利用传统产业的优势,会产生"1+1>2"的效应。基于此,本文对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及其路径选择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分析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又分析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并探讨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优化和调整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当今经济活动中最活跃、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近年来,天津市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直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性和先导型产业优先发展.运用 SW0T分析法分析了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津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为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商》2016,(7)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经济结构在不断升级,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研究,分析得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机理,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要加快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府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消除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障碍;优化产业布局;建立优势突出的分工格局;制定服务业标准体系。企业应推进改革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实行生产性服务外包;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促进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特点以及制约二者之间协同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辉  王坤明 《江苏商论》2012,(6):99-102
本研究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本研究依据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理论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选取26个指标构建辽宁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排名。基于此提出提升辽宁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家极力推崇和大力发展的产业部门,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背景基础上,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商》2016,(5)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派生出来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这一理论,试图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本文首先定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制造业关联的理论基础,然后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生产性服务投入率、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程度总体上来说,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专业化,规模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集群内部的产业种类日益丰富,内部细分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日益强化。本文基于雅格布斯外部性理论和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细分产业之间协同创新效应的理论机制和现实路径,即通过技术融合和产业链融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而后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对此协同创新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验证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细分产业间,存在协同创新效应。未来我国可以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加强集群内部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来进一步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5.
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文章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北京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一方面,促进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促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作用重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共识,本文在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导向、加强城际协同合作、做大主导产业和完善人才培育等促进集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对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文章围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促进杭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深入杭州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展开调研,提出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促进杭州经济结构与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品牌》2019,(12)
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着整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对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如何利用协同创新高效整合资源,使苏北五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达成全面深度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了苏北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协同创新存在的困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从政策导向、信息沟通、金融支持、人才培育引进以及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已由规模效率推动型向技术效率推动型转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平稳变化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促进规模效率提升,研发强度则主要促进技术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王岩 《消费导刊》2010,(3):34-35
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能显著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策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出路不在于如何规避全球化的冲击,而是必需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充当全球竞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