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永彪  谭少波 《企业研究》2012,(12):55-56,59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从企业制度和改制过程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外合资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应引起重视王学锋最近我们对唐山市已投产的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流失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有些中外合资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由此涉及到财政、税收、信贷资金的流失及中方投资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谈谈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解决办法高玉梅,李冬从我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开展的专题调查和进行清产核资工作掌握的情况看,目前我省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数额巨大,且恶性增长;流失渠道复杂多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有效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成为深化...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与对策朱玮萍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国有资产运营状况严重不良,并以各种形式大量流失,从近年来企业审计所揭示的问题看,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种形式:1、承包经营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近些年来,企业普遍实...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流失不容忽视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审计机关组织力量对工业、医药、粮食等行业的39户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截止1993年底,这39家企业国有资产累计流失达9016.97万元,应引起...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审计署2006年对15户中央企业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国有资产流失达18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为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管理过程中的流失,有资产投资经营过程中的流失,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流失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不容忽视,据某市今年第二季度审计统计报表显示,截止今年六月末,这个市共审计企业35个,查出国有资产流失金额1969万元,平均每个企业流失金额56.3万元,有的企业竟高达上百万元,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快、数额之大,的确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8.
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新形势下,工业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十分严重。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应重视把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作为企业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工业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工业企业的国有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材料物资、在产品、商品产品等项内容,它是企业维持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防止流失,国有资产管理局今年将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国有资产流失重大案件的有关责任者.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境内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以产权变动、产权关系混乱造成的流失作为重点,搞好中外合资与合作、股份制改组、公司化改制等方面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调查,以及黄金资源和土地资产流失的调研.国有资产流失渠道,主要有8个方面:(1)在办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时,对国有资产不评估或者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2)股份制企业对国家股不配股、不分红…  相似文献   

10.
我省邮电多种经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和对策□樊孝根近年来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邮电多种经营企业每年国有资产流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逾百万元。可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多种经营企业国有...  相似文献   

11.
一、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法律探讨 1.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和危害关于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法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2004年3月3日《前沿问题》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向的特定性,即专指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二是权益的被侵占性,即在没有合理补偿的情形下,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侵占。”笔者认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国有资产的非法转移。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进行流失。有粗略的统计数字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亿,进入90年代,每年至少流失800亿-1000亿。因此,说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并不是危言耸听。从国有资产流失的流向看,有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是中央流向地方,政府流向企业,企业流向个人;横向的是从国内流向国外,从一个部门流向另  相似文献   

13.
县域国企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剖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图 《中国审计》2004,(12):42-4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当前,特别在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及评估改制过程中引起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为此,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中,揭露和纠正企业的重大违规问题,采取措施切实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笔者现就几个县域国企审计案例进行剖析,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及防范措施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剖析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改制前的国有企业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的深层次问题还存在,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4.
资产重组与国有资产流失的财务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经济安全从战略上、根本上决定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态势。国有经济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资产安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扩张能力是国有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能否预防和抑制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及其收益流失,是国有经济安全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对国有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从微观财务角度对资产重组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初步探讨。一、资产重组与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资产重组是指在社会范围内或企业范围内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以完成企业资产结构上的战略调整,使企业…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国有资产通过什么途径流失?我们的各级审计机关如何进行审计监督?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和原因 1、企业在机制转换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加上管理不力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一是政府职能转换后,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改革初期重点是国家向企业放权,政府机构不断地被撤并,一个阶段里形成了国有资产没有明确所有者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日益严重。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方式的审计: 1.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其主要方式为:一是低价折股,而股票又不溢价发行或低溢价发行。 2.中外合资经营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其主要表现为:对中方资严少估、低估或不估,而对外方资产多估、高估。 3.承包经营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由于承包者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致使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常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以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形式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家作为所有者出资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未来收益的流失。这种流失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的流失,它实质是国有资产的权益及其可以产生的收益的流失,即财产权利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产权重组过程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8.
如何规范企业改制,防止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对各级政府及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来说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企业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企业改制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下面笔者就如何防止国企改制中资产流失谈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对新财会制度实施情况一并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固定资产贷款利息、潜亏挂账等账务处理不规范,造成部分企业盈亏不实,盈利水平变动幅度大,不便于同行业间利润指标的对比分析等问题。1、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不容忽视。流失形式主要有:一是转移国有资产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国有企业向所属公司(分厂)投资,如泥牛入海,形成流失。三是擅自报废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股份制企业无偿占用原企业非生产用固定资产,不在会计报表中反映。2、固定资产贷款利息、潜亏…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某参考资料透露,我国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近一个亿,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承包租赁经营中,国有资产被吞食;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被外商诈走;在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被转移;也有笔者下面谈到的新旧会计制度转轨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 不久前我们审计了某流通企业。这是一个集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