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都作为一级地方政权其事权划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赵雪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我国宪法分别作了明确规定。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事权有其特殊性。为此,本文对北京市的事权特殊性和应注意的几个原则作如下探讨,望同仁指正。一、划分北京市事权的特殊性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审判领域的事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审判权属于中央事权,但性质上属于中央事权并不等于"中央政府的事权",审判权带有"地方特质",我国审判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报告在分析我国审判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两级治理结构的特点,研究了我国审判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以破解落地、实施中的理论和操作难题,为推动审判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税税收归属的国际经验表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的基础上,房地产税应归属于基层地方政府,并成为其主要的税收收入来源。这对我国即将开征的房地产税有重要启示:在我国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下,把房地产税构建成为我国县级政府的主体税种既是我国县级政府开辟税源的现实选择,也为我国房地产税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4.
事权划分.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事权划分是分税制的基础,只有在事权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处理好税收分配和转移支付问题。由于事权划分不清晰,我国的分税制在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政府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引起的,但其根源在于我国分税制度改革过程中,没有以规范的方式明确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关系,进而没能形成有效的政府问收入分配制度。从逻辑顺序上看,事权划分在先。因此,明确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应该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志一、问题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虽然已基本建立,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它终究还是初步、粗糙和不完善的。其问题主要有:(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有的还不明确。国外分税制的成功经验表明,正确划分事权是建立和实施分税制的...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我国多级政府的体系之下,基于明确政府间事权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现状、问题和难点,对我国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南  张添泽  杨杰  王梓宁  王妍 《财政科学》2021,66(6):38-45,104
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国家公园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对合理配置国家公园财政资金、建立健全国家公园财政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试点国家公园财政事权划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外部性、信息处理复杂性、权责利相统一、激励相容和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等原则,探讨了"垂直管理"模式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事务上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提出了推进国家公园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配套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8.
划清行政事业管理权限构建科学规范支出体系──关于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及支出范围调整的改革思路陈志斌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及调整支出范围,不仅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大局的需要,也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我国各级政府支持农业的新增事权。要准确理解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事权的性质,需要把握其公共政策的属性。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事权划分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事权。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上并不相适应,表现在:中央财政对各省的补贴力度未能充分差异化;农业大省的补贴负担过重;县级财政保费补贴的支出责任与财力严重不匹配。展望未来,我国应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适度调整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并建立起评价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财权的划分上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调整了各级政府问财政收入的分配结构,中央、省级等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县乡基层政府所占比重迅速下降。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县乡政府事权的划分基本上还是维持原财政体制事权格局。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财政运行绩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支出范围界定不清晰,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模糊,财政“缺位”和“越位”并存,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不科学,支出责任不明确。为了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绩效就必须合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划分,第一层面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合理划分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的范围;第二层面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和支出责任。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省级政府比照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模式,结合省内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明晰收入分配关系,采取总额增量分成、分类分成或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形式复杂、“一省一式”的局面。但从现状看,部分省份财政体制改革滞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收入划分不够规范、地区基层财力保障较为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理清现实体制下各省政府收入关系差异,明晰现有收入分配制度与事权支出责任匹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省以下收入划分体系,保证各层级财力发挥应有的政府职能,提出以事权划分财权、规范收入划分方式、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公路水路领域财政事权划分现状,针对中央和地方发布的改革方案,深入剖析了公路水路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改革推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寇铁军  周波 《财政监督》2012,(30):12-14
作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载体,财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级次、财政收支权限划分及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根本性制度规范。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对称"为指导,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建立过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初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探讨苏金秀分税制体制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一个有利于逐步提高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财税改革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还很不完整,还存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十分明晰、转移支...  相似文献   

16.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以下简称《意见》).就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国办发[2019]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9年5月24日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消费税的收入归属与其自身特质以及国家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当前的消费税改革,在收入归属上仍应坚持中央税的基本定位,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税所担负的经济调控功能以及地域税源上的巨大差异。消费税无论作为共享税还是地方税都是地方化的表现,而消费税地方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方的财政收入,但同时也弱化了中央的财政调控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地区财政不均衡。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以及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着重强化中央事权的背景下,消费税更加不宜地方化。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债务风险不断加剧。对此,要有效地化解和规避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就必须进行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强调债务监管责任和举债程序,同时努力拓展地方政府的税源,并且要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以此建立起有关的机制和制度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加以约束。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办发[2020]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应急救援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现就应急救援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