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2013~2015年3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宽垄沟灌和传统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分胁迫均对作物的生育进程有影响,夏玉米生育周期随着水分处理的增大而延长;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宽垄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的生育周期延长了1~4d.过低或过高的水分胁迫均会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灌浆速度缓慢,适当水分处理(L-70)能有效促进籽粒增长,达到节水高产的效益.2013~ 2015年夏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基本上都随着灌水量的提高而增加,较常规种植,宽垄沟灌方式下夏玉米平均增产率为2.38%~6.04%.说明宽垄沟灌能有效改善夏玉米穗部性状,促进籽粒灌浆,达到夏玉米节水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在新疆棉田轻质壤土条件下,进行了多点源滴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发现使用滴头流量1.2L/h、1.38L/h或2.0L/h、3.0L/h的滴灌带时,地表饱和区半径分别在滴水4h、3h左右达最大20-25cm;土壤径向湿润锋和垂向湿润锋可分别用幂函数和线性函数来估算,径向和垂向湿润锋与灌水量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来描述.棉田滴灌系统设计和运行时,尤其在棉花苗期补水时,单次灌水持续滴水时间不应小于8h,且选择的滴灌带滴头流量范围应在1.2―2.0L/h之间,这对提高棉籽发芽率,有效减小或避免深层渗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沟垄栽培措施为重要的农艺耕作方式,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沟垄规格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探究了沟底宽度等沟垄规格参数对土壤湿润体的形状及水分分布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了湿润锋运移距离模型,模拟了试验工况下土壤水分输运过程,并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基于构建的运移距离模型确定了试验工况下3 a生枸杞栽培种植最优沟垄规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沟底宽度的增加,湿润体形状愈发扁平,湿润体中水分分布重心会随沟底宽度的增加而逐渐上移;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分布图与湿润体形状图大致相似,呈由密至疏分布格局;构建的湿润锋运移距离模型预测的水分运移距离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小,模型精度较高;试验工况下,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3 a生枸杞栽培种植最优沟底宽度为22.50~28.90 cm。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入渗水头对注射灌土壤水分运移及分布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注射灌入渗模拟试验,测定了不同入渗水头下注射灌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和土壤剖面的含水率。研究表明:注射灌的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入渗水头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累积入渗量越大。土壤湿润锋近似为圆心在出水口偏下的半圆形,湿润锋随时间延长运移速度变缓。在出水口下方土壤湿润范围比出水口上方大,土壤含水率也较大。入渗水头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土壤湿润范围越大,相同位置的土壤含水率越高。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注射灌理论,为入渗水头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北疆冷凉地区进行了复播油葵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复播葵田土壤基质势起主导作用,滴水后在径向、 垂向土壤水分扩散趋势相似;土壤水分径向运移速率在灌水始终下降的较为平缓,而在土壤重力势作用下,土壤水分垂向运移速率在灌水之初2h内下降的最为剧烈;一管两行模式能够满足复播油葵对土壤水分供应的要求,从节约工程材料角度看,有利于该地区复播油葵滴灌节水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沟灌土壤水分动态和生长发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灌溉方式下进行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生长发育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前,畦灌与沟灌的土壤水分与生长发育差异不大,拔节后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其土壤水分与生长发育差异逐渐明显,沟灌土壤含水量整体较畦灌增幅达到11.6%;叶面积指数(LAI)以及地上干物质分别提高11.4%和39.73%,差异性明显,但株高整体不如畦灌;从产量方面,沟灌模式在整体节水40%条件下,产量平均提高7.66%,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28 kg/m3。达到节水增产的统一。综合本试验数据,其中垄植沟灌配合3水沟灌为本次试验最佳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一心乡进行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垄双行覆膜+膜下滴灌+垄向区田"和"行间覆膜+滴灌+垄向区田"两种技术集成措施在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内灌不同量的水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分别提出了基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最佳灌水量。 相似文献
10.
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污水灌溉中的重金属对作物、土壤和地下水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呼市近郊污灌区试验研究,探讨了污灌条件下主要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择了膜缝宽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密度及水深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案,采用极差分析方法,以入渗速率和水平与垂向湿润锋推进距离的比值为评价指标,得出了适宜室内试验条件下膜缝沟灌较为合理的技术要素组合,即当初始含水率为9%、土壤密度为1.45g/cm3时,最优膜缝宽度为5 cm,最佳水深为12 cm。这对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surgeand continuous furrow irrigation based on field experiments. Theexperiments took place on two farms located in the State of NewMexico, U.S.A., cultivated with Beans and Alfalfa and havingdifferent types of soil. Each farm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where the first was designed to practice surge and the secondcontinuous irrig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surge flow proides the desired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t almost40% saving in water and time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and application efficiency of irrigation to about 90%.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多风少雨,春旱严重,粮食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试验研究,为当地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试验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拔节—抽雄期耗水量最大,日耗水量在抽雄—灌浆期最大。交替隔沟灌溉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增加显著。本试验中产量最高时,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苗期325 m3/hm2、拔节期300 m3/hm2、灌浆期400 m3/hm2。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播种—苗期38.92 mm、苗期—拔节91.14 mm、拔节—抽穗100.00 mm、抽穗—灌浆65.49 mm、灌浆—乳熟53.28 mm、乳熟—收获33.35 mm。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田菁(Sesbania cannabina Pers)根际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在不同时间段内0~50 cm深度内土壤平均含水率都呈现双峰曲线变化,除处理1(灌溉水额333.3 m3/hm2)土壤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余各处理的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各处理0~50 cm深度内平均土壤含盐量较初始含盐量下降了38.41%~51.59%,体现了田菁较好的脱盐效果,其中处理3(灌水定额250 m3/hm2)田菁脱盐效果最好,0~50 cm土壤内盐分减少量的40.79%随灌溉水下渗至根系层以下,44.30%被植物吸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沙土地地区降雨少、蒸发大、田间持水量小的特点,在王杨兴沙土地进行了地埋滴灌试验,在测坑剖面测量了湿润峰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幅度,利用TDR测量了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灌水量、不同埋管间距对水分在沙土地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峰在相同灌水量下,埋管间距越小、湿润峰越大、交汇面积越大,形成的湿润层越厚;在相同间距下,灌溉水量越大、湿润峰纵面上扩散面积越大、湿润层越厚。土壤水分的变化在垂向上呈近似二次曲线分布,且随时间的推移水分的变化逐渐趋于水平。本研究初步了解了沙土地地埋滴灌条件下水分的运移规律,为在沙土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比较大垄双行覆膜处理和行间覆膜处理环境因子和生理指标,得出大垄双行覆膜处理更有效地改善玉米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温度,抑制棵间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使地表20cm土层在长期无降水补给时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水量,利于玉米生长.在生育期内大垄双行覆膜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行间覆膜处理. 相似文献
18.
智能化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干旱区智能化微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组在库尔勒包头湖农场棉花智能化滴灌试验田进行了为期3 a的大田试验,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智能化滴灌条件下棉花的耗水规律.通过耗水规律合理地修正了当地棉花的灌溉制度,既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又能够为棉花的灌溉决策提供...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