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约翰.弗里德曼空间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评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包括金融服务地理变化和金融资产地理变化.以省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利用HI、HH指数和区域银行网点、银行资产与经济总量的地理联系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份额显著上升,北京、上海在国有银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部六省明显下降;网点空间分布模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致;但历史形成的空间模式依然存在.银行资产地理变化较大,信用流动性增强,信贷、存款地理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一致;向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显著,金融中心效应突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但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服务接近性和信用获得性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会加大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的极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辽中南、吉林中部与哈大齐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地位;利用基尼系数模型测度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并利用极化指数模型测度三大城市群的极化,极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90年代前期、1990年代后期与2000年以来,对三个时期的极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然后将东北地区的三大城市群与国内著名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对比,结果表明东北三大城市群在东北地区发展突出,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并不突出。东北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经济水平不如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最后探讨了东北三大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在研究时段内人才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分布重心由北方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区域人才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城市化和区域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影响;制度和政策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高工资对人才具有吸引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有间接作用。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影响;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吸引人才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江苏省FDI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家亮  张京祥  耿磊 《经济地理》2008,28(5):790-793
以江苏省65个县域为研究地域单元,通过构造相对FDI指数,运用马尔可夫链、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数量分析方法及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江苏省1990年代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集聚与扩散水平进行测度与研究.分析了区域的邻居环境状况对其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及其水平类型转移的影响,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与扩散原因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城市空间及城市空间扩展作以简要概述,着重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的理论划分、扩展的方式以及扩展的动力机制。按照城市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将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分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理论和城市区域发展理论。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单核同心扩展模式、轴向带状扩展模式、多极核生长扩展模式、大城市圈扩展模式四种,并从城市经济学等角度总结了几种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牵涉到人的利益冲突和不对称的信息问题。随着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渐亦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要方面,而实证研究的具体内容却极其庞杂。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具体内容的探寻,进而发现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发展趋势。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内容正在从早期的专注于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等向注重于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关联交易、公司治理、审计、企业并购的关系等具体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顿创  江涛 《经贸实践》2016,(13):38-39
对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扩张与衰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展开了丰富的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则集中于经济周期的测定与预测、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及国际经济周期等三个方面;国内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相对较晚,大多集中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数据,对经济周期的划分、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区协同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对于计量方法的原创性研究,以及对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注,值得我国学者在今后研究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分析了90年代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探讨了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趋势。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江苏省在极化作用持续加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扩散效应已开始显现,从而使核心—边缘结构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圈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研究的演化特征,并指出了我国在城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的薄弱环节、发展方向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天国 《经济地理》2011,31(11):1805-1810
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空间极化评价指标,分析延边地区内外部经济空间极化特征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85-2009年,吉林省内增长极得到强化,逐渐形成长春和吉林双核心的增长极.延边地区受到来自区域内的极化效应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延边地区内部,以延吉为经济增长极,但经济资源聚集总量过少,难以发挥区域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6.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磊  朱李鸣 《经济地理》2006,26(5):767-770
在简要回顾浙江以往空间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的发展背景和条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浙江“四圈三带两区”的空间发展结构设想,并就优化空间发展结构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armer cooperatives is now fast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in the areas of performanc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finance, and member attitude. We discuss 56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to illustrate the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while outlin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Generally, cooperative membership is found to positively impact price, yield, input adoption, income,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member performance, yet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of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for small and large producers. In terms of structure, evidence of a causal relationship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to performance has been elusive, yet there are now many findings of inherent equity and long‐term debt constraints, often in the context of consolidation to drive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Further inefficiency is observed to be driven by increased heterogeneity in member attitudes and objectives, in particular in terms of commitment and participation. Thus, overall, empirical work portrays farmer cooperatives as flawed and complex business organizations which nonetheless have a strong positive impact on its members. While applied research may progress in various directions, a general improvement in empirical methodologies is needed to allow robust analysis of mixed objectiv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