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把知识当成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产进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章在对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基于知识管理的思想,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五点策略:建立新型企业文化环境、组建专业知识管理团队、构建企业知识库、建设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结合具体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采取科学、合理评级按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加以分析,提取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相关因子,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服务外包是中国政府当前大力发展的产业,每个城市都应该选择发展适合自己的服务外包产业。要素禀赋驱动的产业选择、自主创新战略导向的产业选择、要素禀赋驱动和自主创新战略导向兼顾的产业选择是国际上进行服务外包产业选择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三种模式。文章在总结这三种产业选择模式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基于"要素禀赋驱动和自主创新战略导向"的产业选择混合模式,并使用"基于要素禀赋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产业选择混合模式对上海服务外包产业进行选择。文章首先建立服务外包产业"自主创新战略—要素禀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基于要素禀赋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上海服务外包产业选择。确定了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外包四大产业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同时,为验证该混合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文章还使用该模式对宁波市和长沙市的服务外包产业进行了选择,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瑾  杨蕙馨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93-97
企业家人力资本表现为企业家的知识、能力、健康,对企业家创新能力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对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做出很大贡献,文章针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家创新能力形成问题构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视角的企业家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民营高科技企业中企业家创新能力起直接作用的是企业家战略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感、管理自我效能感、学习非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习能力、思维开放性、公正严谨性、关系能力八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采用战略外包所能为其带来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的战略外包策略着手,分析非核心业务与核心业务的战略外包模式,得出企业采用战略外包这种方式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价值链管理的企业倾向于使用战略外包模式进行经营,同时,企业采用战略外包可以为企业带来差异化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收集246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通过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知识吸收指数、技术创新指数,分析考察社会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知识吸收在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在知识吸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当前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对顾客教育活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顾客教育活动的一个结果就是顾客所拥有的相关服务知识的增多,但这是否一定会促进创造型顾客参与行为并提升顾客满意水平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感知风险理论和归因理论,通过两个连续的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服务情境中顾客知识对创造型顾客参与意愿和顾客满意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企业进行与顾客教育活动相关的决策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地区企业家为研究样本,研究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业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学习理论及知识创造模型,探讨国际企业家精神对获取国际化知识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文章假设国际企业家精神能提高企业国际化知识的获取,并且受到有机式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网络关系强度的调节。基于对219个我回国际化企业实证研究,发现有机式组织结构正向调节国际企业家精神与国际化知识获取,与假设相反,组织的网络关系会减弱国际企业家精神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江超 《魅力中国》2010,(29):20-21
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新,企业家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极度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或者创新能力的大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产生决定性作用。本文从销售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免费战略、完整产业链整合创新四个方面尊妻垄网譬尊创新历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这一案例的研究,本文对企业家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黄林 《科技和产业》2015,(11):100-110
集群企业的创新离不开集群各个要素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离不开作为集群知识提供的重要组织创新平台的支持。应用集群创新平台理论、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建立了创新平台战略导向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获取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的模型。通过182个集群企业样本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创新平台的不同导向对集群企业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集群企业知识获取对集群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而知识获取模式的不同在创新平台两种战略导向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具有不同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牛卫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6):210-2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国际外包为内容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开始兴起,国际外包这种新型的分工手段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国际外包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国际外包将促进技术创新和阻碍技术创新两种主要观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中小企业创业导向、知识获取与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462份中小企业有效样本问卷调查,使用SPSS18和AMOS20.0分析测试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创业导向中的风险维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在引入知识获取与整合变量后都变弱了,此时通过知识获取与整合创业导向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知识获取与整合可以作为创业导向风险维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而通过知识获取与整合并不影响创业导向创新维度和前瞻维度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正向影响,因此,知识获取与整合在这种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创新已经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核心,然而由于创新的随机性,战略视角下创新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在战略视角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知识图谱计量法对近五年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梳理和评述企业创新的三大热点的研究主题—创新战略、创新过程以及创新绩效—的概念综述及其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已有研究不足及其研究展望,以期为后续战略视角下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漏斗式的封闭创新向筛子式的开放创新的转变,外源知识搜索和外部知识源管理逐渐纳入企业创新系统的范畴。如何提升外部知识网络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实践界和理论研究界愈来愈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运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环境、中观情境、微观主体和内容属性等多维度系统地探秘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影响因素的"黑箱",基于研究结论从多个角度提出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提升策略,即建立宏观环境"监控器",即时扫描并利用各种机会;配置异质化知识势能,提升知识网络嵌入性;培育文化与内部资源,形成网络构建土壤;挖掘员工学习力与创造力,搭建知识吸收与转译平台。  相似文献   

17.
打造中国动力谷是推动株洲由传统重工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转变的关键举措。从企业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及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动力谷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出影响中国动力谷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指出提升中国动力谷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打造以动力产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创新集群、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及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以2002—2021年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知识创新领域的1999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 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创新研究领域的国家和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和趋势的知识图谱。结果显示,知识创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美国、中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在知识创新领域产出总量丰富。主要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影响因素3个方面分析热点关键词,企业间多以合作形式进行知识创新。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加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享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将知识分享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结合,构建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分享的综合模型,同时通过对不同产学研模式的细化分析,构建出不同产学研协同模式下知识分享模式,并分别给出使知识在分享及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的建议,加速知识流和技术流的有效流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