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别地下空间的物品属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其权利结构,为完善地下空间利用立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地下空间在功能区分和时间维度上呈公共物品到私人物品的连续性特点,地下空间权利内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地上权和役权)。研究结论: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空间权制度,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2.
广西平果铝:采矿用地方式破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倩 《中国土地》2012,(6):15-19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47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采矿用地临时使用等节约集约用地改革试点。一直以来,采矿用地大都采取征地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这给采矿企业、地方政府、农民各方带来诸多困扰,矛盾重重。如: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政府安置被征地农民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增加了成本,复垦后的土地囤积在企业手中,造成闲置浪费等等。其实,这些困扰几乎是所有矿区的顽疾。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土资源部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改变矿业用地方式的探索。2005年,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以下简称平果铝)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矿用地方式改革的试点。2012年4月,平果铝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平果铝试点的做法是企业从农民手中租地,采矿后再复垦造地,并且还地于农民。征地改为租地,这种用地新模式使多方受困转变为多方共赢:企业降低了成本,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不失地又得到更多利益,地方政府收获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平果铝采矿用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创新,为广西乃至全国类似矿山采矿用地供地方式提供了示范经验。  相似文献   

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国内“土地换保障”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回顾和评述"土地换保障"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和明确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换保障"有利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但需要依据自愿原则谨慎实施。研究结论:应当分类分层分步实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准绳,通过生命历程和生命周期等理论分析农民的保障利益需求和代际间利益关系,探究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间的契合点,探索出既有利于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又能够满足农民社会保障利益需求的制度安排,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年-2006年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现金流权与企业融资成本负相关,两权分离度与企业融资成本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市场竞争这一外生变量和终极控股股东控制之间的作用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产品市场竞争与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在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上具有正面效应,而产品市场竞争与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在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上具有负面效应。这一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加快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寻求并塑造对农地"三权分置"进行调整的妥适法律规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类比推理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制度的妥适表达看,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质并非三种具体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而是三类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这三类主体即是农民集体、农民(农户)和土地流入方。农民集体所享有的权利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农户)享有的权利则是一种集体成员权(可以"承包权"指称)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入方的权利则为土地经营权。研究结论:农民(农户)集体成员权的调整可依据既存规范性文件,土地经营权必须进行物权塑造,农地"三权分置"才能得以在制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对土地的研究中,人们仅将土地视为一个平面的客体,而忽视了地表、地上以及地下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存在。然而,从土地的纵向延伸利用的角度来看,“空间”内含于土地的广义概念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利用范围扩展至立体空间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现在对土地进行立体的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国外许多国家于民法典,或经由制定特别法.或通过司法判例等确立了土地空间权的法律制度。在我国,虽然利用土地空间的现象已非常普遍,物权法也已经颁布,但相关的立法还不完善。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国外土地空间权立法实践以及我国物权法的发展,对我国地表权、地上权、地下权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邻关系协调立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征地和补偿制度的E-R模型分析和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尝试用新的方法分析中国征地和补偿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研究方法:利用E-R模型分析征地和补偿过程中的土地法律关系.研究结果:中国征地和补偿制度的缺陷在于公共利益和土地利益的缺失.研究结论:引进第三人代理公共利益和土地利益可以弥补两种利益的缺失,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高层建筑之地下空间权利冲突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探索结建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制方式和激励手段。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1)高层建筑的地下基础与地上建筑占据的是一体空间,理应整体估值、整体出让;(2)虽需整体出让,政府有权也应该在土地出让之时即明确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要求,列之为出让合同条件;(3)同时政府应制定针对结建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政策。研究结论:目前众多地方立法中所主张的地下空间权不能成立,国家层面立法应当有所改变,以规制并激励结建地下空间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当前征地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征地过程中集体和农民的参与程度太低,以致于集体和农民利益受损等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参与权?本文为我们勾画了集体和农民参与征地过程的基本框架,认为征地过程中集体和农民的参与有利于约束征地权、使征地行为正当化以及保护集体和农民利益,所以,应扩大集体和农民的参与范围,提高参与度,明确集体和农民参与的时间、方式、途径、程序和内容,并应重构征地程序。  相似文献   

11.
林权改革30年回顾——集体林权改革研究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林业财产权利的平民性,这一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林业"三定"开始,经过艰难的探索而未能取得突破。2003年由福建率先进行的新一轮林改,完成了从"承包"到"均山分林"的历史性跨越,使广大林农成为林业财产权利的主体,林业财产成为广大普通林农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从而实现了林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林权抵押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集体林权的物权属性,指出中国林权抵押存在林权登记制度不完善、林权抵押成本高昂、林权抵押权实现困难等制度障碍,并提出应从完善林权登记制度、培育林权中介市场、建立林权交易体系和林业保险体制方面完善中国林权抵押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完善集体土地产权保障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是农业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则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已进入经济活动中心.但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太完善,为此,改革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的集体权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分析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完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从民事权利的角度研究自然资源物权,忽略了自然资源的生态与社会属性,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为此,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严格区分了自然资源物权与民事物权的权利性质、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与权利的处分限制,认为自然资源物权是社会权,而不同于民事物权的私权属性。在此基础上,经分析批判现行自然资源物权制度设计模式后,提出了构建政府干预型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一般模式——政府主导的一级市场与政府介入的二级市场,希望有益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制度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林权流转含义的辨析和法律政策依据的分析,研究了林权流转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权流转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林业资产评估手段落后,中介组织不发达等问题。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求制定相关法规,为林权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促进林业资产评估,培植林权流转中介组织,同时实行政府的适度引导,以促进林权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立法历程进行溯源性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立法例比较研究,厘清宅基地使用权发展路径,结合现实需要,对宅基地使用权未来塑造指明方向。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空间权塑造实有必要,这将十分有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破解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谜题和释放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存量资产的钥匙。研究结论:应结合社会现实和立法发展方向,进行宅基地使用权空间权塑造。  相似文献   

17.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权属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立足公法的视角,探究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法领域的权利属性、地位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财产权;(2)经家庭联产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涉及了人之生存的基本价值而具有基本权属性;(3)具有基本权属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表现出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面向.研究结论:具有基本权属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其自由权面向和社会权面向上分别要求国家承担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 ,我国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重视建立“保护严格”的法律法规 ,构建交易市场 ,疏通“流转顺畅”这个关键环节 ,并提出了抓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即明确国有资产产权归属 ,做好国有资产评估 ,促进产权流转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规范化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实践中"林权"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对其内涵,无论是在政策法规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抑或在实践中,都缺乏清晰、科学的界定。本文在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从林权客体、主体、表现形式、性质等几个方面提出重构林权概念的建议,并认为我国林权的权利体系结构可由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债权两大类权利构成。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影响都是深远的.尤其是在建设用地使用权方面的详尽解释与全面规范,使其理论涵义与现实意义更加清晰.通过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称谓的来源进行辨析,结合《物权法》的规定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内涵及其取得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有土地出租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土地出租的异同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与利用限制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