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将传播动力模型SIRS引入到无标度的金融网络中,探讨了模型参数——感染率、治愈率、免疫失效率和网络紧密度对风险传染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具有无标度性的金融网络中,风险感染总是存在;风险传染会呈现“超调”现象,即感染比例会在短期内超越均衡值;危机中,增强金融机构的治愈能力比预防机构被感染和增强机构免疫能力的效果更好;减小机构之间的紧密性会降低危机的传染程度,但同时也延长了危机持续的时间.通过公开的中国大额支付系统数据,我们近似地构造了具有无标度特征的中国金融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风险传染和救助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采取救助措施时,多次适量救助是更优的策略,可以大幅降低危机峰值的“超调”现象;救助应该从危机加速度出现转折的时刻开始,从度大的机构逐渐向度小的机构过渡.这一救助思路对于特定网络结构下的系统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2012,(20):11-11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研究》期刊撰文,就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问题表达其观点,他指出,应对系统性危机,政府还是应该及时参与救助,但同时也需要防止道德风险。这篇以央行行长周小川署名的长篇文章《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中,阐述、总结了当前政府部门救助金融机构思路、存款保险制度改革、金融税领域的实施原则,以及央行干预、对冲外汇占款措施的宏观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美国因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机构迅猛扩张、金融创新泛滥和风险评估滞后引发了一场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危机,自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持续走低,为了避免美国经济继续疲软以及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美国政府从金融系统流动性出发,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创新救市手段,以期救助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重点。以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为切入点,从金融风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金融生态四个方面来辩证地分析金融安全。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风险救助的关系;循序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把握开放程度与次序;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传染链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夏天爆发的次贷风波演化为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尚未从次贷危机中复苏。起始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领域风险积累、风险传染和风险释放对实体经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从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这次危机启示中国金融业,必须防范国际全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受和金融危机处理机制,保持金融监管水平与金融创新步伐同步,以保障我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的政府救助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次金融危机表明,政府的救助举措及时机的选择在危机治理中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着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和扩散程度.通过历史经验的论证,分析美国政府救助政策的效果及对美国金融危机未来发展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金融衍生工具是基于原生金融工具,创新出的新金融虚拟工具.它作为创新式金融的核心,在全球金融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衍生工具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金融危机已经缓和,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这个时期要想控制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就需要先摸清它的特点和风险产生的原因.本文先是讲解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点,风险形成原因,接着提出了控制风险可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穆旖旎 《商场现代化》2009,(17):170-171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引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创新做为根源之一备受质疑。本文以我国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运用变异系数权重约束的DEA改进方法,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绩效进行量化评价。为有关部门把握目前我国金融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主动及时发现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隐患,有前瞻性地制定金融稳定策略和风险化解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世界各国经济也因为密切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息息相关,唇亡齿寒.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伴随着危机,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如果疏于防范控制,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境,最终导致企业倒闭.本文拟就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及其防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后逐渐蔓延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海啸,牵连全球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产品和机构,许多国家的经济因此陷入衰退.次级贷款危机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发展、影响及产生根源,指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如何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以避免类似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路娟 《致富时代》2011,(2):11-12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如何防御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的稳定,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稳定至关重要,从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使我国的金融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该文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背景和成因,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企业风险防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黄春霞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0):156-157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情景下我国金融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总结了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和各国的救市措施,并分析了我国金融安全体系在危机背景下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由此给出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全面的金融危机,而且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主要通过金融、贸易、直接投资和信心四个渠道,因此,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下大力气,遏制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蔓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了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亦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王强 《商业科技》2014,(12):108-109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始重视金融衍生品在新型金融手段中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中几种新型金融手段的介绍,对次贷危机发生过程中的风险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新型金融手段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金融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管无法与金融创新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所导致的。目前,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几年发展后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正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而我国在金融创新以及风险监管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本文首先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创新的具体措施以及其风险监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商》2015,(31)
自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来,引发了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灭,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以近乎毁灭性的趋势影响着金融业。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后,也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但是对于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创新来说,则不得不思考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以避免金融体系遭受系统性风险冲击,保证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张国兴 《致富时代》2010,(12):14-1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和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国家和地区以交易所为依托,陆续开放和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加强本国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只有三十多年,然而却成为发展最快,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工具,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风险。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就对危机产生了放大机制,这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严 《国际贸易》1998,(1):36-39
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之一,在于由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在自去年7月泰铢贬值以来的将近半年的时间内,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范围上迅速蔓延到周边国家,进而逐渐冲破东南亚的地域局限,向全球扩散;在程度上,这场金融危机以外汇市场防不胜防的货币危机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风险开始,扩展到货币市场利率风险,进而引起证券市场交易风险和衍生工具市场动荡,最终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从逻辑上讲它可视为金融危机的延续。在现今这个金融经济时代,过度的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前行的同时也增大了金融脆弱性。当金融脆弱性被次级贷款违约触发,便由次贷危机逐步升级为金融危机。政府救市导致一些国家财政收支恶化,进而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继续延续着金融危机。本文回溯了整个危机的发展过程,认为解决危机的根本在于采取相应措施减缓和抑制金融脆弱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