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渠道效率模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销的角度出发,为一个产品定位需要考虑在细分的基础上怎样最佳地组织渠道活动。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参与到营销渠道中来,目的是创造诸如批量拆分、快送快递、空间便利性和品种多样性等目标终端用户需要的服务产出。像生产厂商制造有形产品一样,营销渠道成员也创造服  相似文献   

2.
渠道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其本质是产品从制造商经由中间商的联结最终传递给消费者的通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从制造商到达消费者的一系列组织机构。任何渠道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渠道形成后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特定渠道只在特定环境下体现价值,当企业宏观外部环境、实践过程和微观领域环境发生变动时,为保证渠道效用,会产生渠道转换的意愿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渠道成本优势的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销渠道是产品从制造商向消费者转移所经过的一系列组织。有效的渠道是产品有力的双脚,能够使产品快速从制造商向消费者转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抢占渠道时,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渠道的重要性。但如今,我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信奉“再穷也不能穷渠道”,一味地投资于渠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二阶短生命周期产品的供应链模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_PLE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阐述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上的主要的变量因素——产品价格变化、制造商生产能力的投资决策对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销渠道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制造商的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渠道,制造商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控制力度的大小,对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制造商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企业的贸易权和分销权的取得,分销渠道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29):83-85
为研究回收率对产品再制造回收渠道选择的影响问题,构建了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再制造回收模型,研究了在转移支付价格和节约再制造成本下,比较了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的回收率的大小,并用数值分析了在回收率的影响下三方的最优利润的情况,得出了回收率对回收渠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回收率它最适合的回收渠道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供应链"开始在中国兴起,供应链是从采购原料开始,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经过销售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体运营系统,可以说是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本文就是站在这个链条对企业成本控制提出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夏萌 《物流技术》2024,(3):106-115
研究生产绿色产品的制造商不入侵、以电商平台转销渠道入侵和代销渠道入侵这三种渠道策略,分析消费者绿色偏好、渠道竞争程度及平台佣金率对供应链成员均衡决策的影响,探讨制造商通过电商平台入侵的最优策略。结果表明:无论制造商是否入侵,供应链成员利润、产品绿色度与消费者绿色偏好正相关,而与渠道竞争程度负相关;制造商通过电商平台入侵可以提高产品绿色度和自身利润,且当消费者绿色偏好较高或渠道竞争程度较低时,线下零售商也会因制造商的入侵行为而受益,实现“共赢”;此外,制造商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入侵时,其渠道的选择取决于渠道竞争程度和平台佣金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文中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短生命周期产品的研究,分析了系统动力学的特点,然后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二阶短生命周期产品的供应链模型,该供应链模型中包含了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_PLE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得出模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分析,阐述了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上的产品价格变化、制造商生产能力的投资决策对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Stackelberg主从博弈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双渠道决策问题.结果表明:当顾客对网络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处于较高水平或者服务弹性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商应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并自己主动制定网络直销渠道的零售价格;反之,则应完全通过传统零售渠道来销售产品.而在顾客对网络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服务弹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制造商应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并跟随零售商的零售价格来制定网络直销渠道的零售价格.同时,制造商应努力提高顾客对网络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以主动提升在服务弹性较小时的最大利润.同时零售商的回收努力程度与产品批发价格负相关,制造商如果希望零售商提高回收努力程度以提升企业形象,应控制降低产品批发价格.  相似文献   

11.
马凌  许建雷 《物流技术》2012,(21):360-364
基于Stackelberg主从博弈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双渠道决策问题。结果表明:当顾客对网络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处于较高水平或者服务弹性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商应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并自己主动制定网络直销渠道的零售价格;反之,则应完全通过传统零售渠道来销售产品。而在顾客对网络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服务弹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制造商应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并跟随零售商的零售价格来制定网络直销渠道的零售价格。同时,制造商应努力提高顾客对网络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以主动提升在服务弹性较小时的最大利润。同时零售商的回收努力程度与产品批发价格负相关,制造商如果希望零售商提高回收努力程度以提升企业形象,应控制降低产品批发价格。  相似文献   

12.
文中构建了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提出了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决策模型。研究了双渠道环境下产品分销及协调结构中的利益分享。研究发现品牌差异化并不是协调渠道冲突的主导分销策略。制造商采用协调结构并进行利益分享可以最大化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同时对于每个渠道成员都是双赢的。  相似文献   

13.
营销渠道成员关系管理是营销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近年来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其中渠道成员关系保持又是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制造商有效地保持与经销商的交易关系,能够使双方交易关系长期稳定,这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是制造商营销渠道稳定和高效的基础,它将给制造商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我们认为,客户保持就是指制造商维护已建立的客户关系,使客户不断重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客户关系则是指从供应商角度来看的制造商与客户之间的商务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小花 《价值工程》2010,29(14):8-9
主要采用Stackelberg博弈,在竞争制造商独有零售商的市场结构下,研究了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的决策过程。经过分析论证得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是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制造商都选择零售商间接回收废旧产品,只有当竞争程度极高时,制造商才都选择不回收废旧产品。  相似文献   

15.
董志刚  马骋 《价值工程》2015,(13):33-34
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产品分销渠道,研究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零售商分销渠道的选择问题。运用主从博弈和Hotelling模型,分别建立了单一线下渠道模型和在同价策略下的双渠道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给出了零售商选择不同分销渠道的条件。研究表明:制造商会积极促使零售商选择线上线下双渠道;构建线上渠道的运营成本会影响零售商的渠道选择。研究结果对零售商的渠道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流通渠道结构与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制造商应该如何把握渠道规划、管控的走向呢?总结起来,制造商要把准渠道的脉搏及早动刀。由于渠道扁平化和超级终端等现代意义的大型分销商的崛起,传统中间商的作用逐渐受到了淡化,并处于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变革期,其中的职能变革特  相似文献   

17.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并且制造商占主导地位.分别研究了单一传统零售渠道的最优决策以及同时存在传统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的双渠道决策.在双渠道情形下研究了统一零售价格下的最优决策,并且将零售商做零售价格决策时的情形与制造商做零售价格决策时的情形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章艳华 《物流技术》2012,(23):326-328,425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并且制造商占主导地位。分别研究了单一传统零售渠道的最优决策以及同时存在传统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的双渠道决策。在双渠道情形下研究了统一零售价格下的最优决策,并且将零售商做零售价格决策时的情形与制造商做零售价格决策时的情形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其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均拥有网络销售渠道,零售商为Stackelberg对策博弈的主方。分析、比较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均衡解,并从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的角度,对传统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了改进,并论证了这种契约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改进的收益共享契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在单渠道环境下,研究BOPS渠道整合问题。通过构建零售商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比分析BOPS渠道开设前后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产品质量决策及价格决策,得出单渠道下BOPS渠道整合最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零售商开设BOPS渠道后欲实现双赢,制造商与零售商须根据具体市场情形做出合适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