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国际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非洲凭借其廉价劳动力、优惠引资政策等优势,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良好选择。但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非洲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文化冲突等几方面劣势。针对我国企业对非转移如何扬长避短,提出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整体转移;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充分融入非洲社会文化;积极利用中非产业园区开展合作;加大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集群转移的模式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丹 《商场现代化》2007,(18):258-259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是实现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经济增长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因其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更能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但在转移的同时,应注意转移产业的选择、移入产业集群与当地企业和文化的融合,以及处理好产业移出地的产业升级工作。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东郜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西部地区.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想那样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且还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内不能消失.文章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少平 《商业科技》2014,(31):197-197
产业转移,即为资源谋求更好的发展。在第四次国家产业的转移中,湖南省应引起重视,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实现产业的承接,为当地经济助力。本文以湖南省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例,试对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南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间存在产业梯度转移.当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然而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作为产业转移的微观裁体,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做出迁移的决策要面临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企业视角对产业转移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做出迁移决策时候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涛  陈辉 《市场论坛》2004,(8):11-12
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并提出了相关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是都是低端的、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进行普遍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在我国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转移的区域性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尽管我国大力鼓励东部一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东部一些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造成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因素很多,如转移成本、产业集群效应、市场潜力等。只有通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转变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产业对接为基础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广西融入泛珠江经济区与广东产业合作为例,研究提出基于或注重产业对接,促进东部产业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陈辉 《市场论坛》2004,(5):11-12,18
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并提出了相关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近年来却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原因究竟何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来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善待民工,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才能营造出一个留住民工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即行政机关采取行政手段的讨薪模式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及司法机关采取劳动仲裁和法律诉讼手段的讨薪模式,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考虑到工会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方面的优势,应完成工会从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型,创新工会工作方式,赋予工会运用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法律手段的权力,通过工会加强和提高农民工自身力量,从而形成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是农民工最重要的劳动权益之一。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合同年限等两个方面考察了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江苏省的调研数据,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44.2%,劳动合同的年限普遍较短。Prob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持有技能证书、对相关劳动法律的了解程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年限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代农民工的合同年限明显长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以及在民营、个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能性将显著下降,合同年限也显著缩短。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翠红 《中国市场》2007,(41):48-50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物流发展的角度来谈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进程中,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权益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除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维权意识不强、维权能力弱等原因外,现有体制问题和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也是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应通过尽快出台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加大劳动监察的监察力度、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为农民工诉讼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为我国城镇化、城市化提供了源动力,为农村的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当前,农民工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并不对称也缺乏合理性。保护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就要对有歧视性的就业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制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打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不合理的二元经济工作环境,确保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中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基于H-O定理和S-S定理的核心观点,在简单假设的前提下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框架,证明了1981-2008年间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形态: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受限阶段(1981-1991年)和自由流动的初期阶段(1992-2004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在劳动力自由流动阶段(2004年以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渐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并无对立的矛盾。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变革,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无障碍地进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企业从事生产等手段,就可以在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郭庆  吴瑞君 《人口与发展》2012,18(3):93-99,92
学界普遍认为民工荒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民工荒积极效应的现实表现,揭示了民工荒积极效应难以有效发挥的深层次原因。现阶段我国民工荒的实质是局部荒、结构荒和待遇荒,民工荒积极效应的释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制度性障碍在客观上阻碍了积极效应的发挥。民工荒尚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难以有效刺激产业升级。要进一步激发民工荒的积极效应,必须依赖政府构建正确的引导和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对国内产业布局作出合理的调整,现行国内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对保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为减少因国内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根据国内产业垂直分工转移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其对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国内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