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家贸易理论的基石。但若发展中国家单纯地以自身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贸易结构,就不可避免地跌入“比较利益陷阱”的境地。理性的抉择是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从商品出口额占该国GDP的百分比、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度等指标体系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发展高科技产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竞争环境的形成是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9—2014年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分为7个地区,在测算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1类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其国际竞争力及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潜力主要在于“旅游业”“建筑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这些服务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还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竞争性合作和产业内贸易;而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保险业”“通讯业”“版税和许可证费用”“个人、文化和休闲服务业”和“政府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的出口潜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互补性合作和产业间贸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合作呈现递增趋势,是中欧关系的重要补充;中东欧国家主要出口机械产品,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互补大于贸易竞争,合作空间较大;中国加深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于欧盟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反而能够提升欧盟经济体的综合实力,即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能够优化贸易环境。建议推动“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附加值,借鉴中东欧国家高端机械制造的经验;处理好中欧产业竞争与互补关系,避免在机械制造领域开展直接竞争;构建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欧盟以及其他国际性组织在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绿色、蓝色贸易首先是一种贸易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作为国际通用的标准,应当遵循。但获取这一标准,需要认证。所以绿色、蓝色贸易制度就演变成一种“门槛”、壁垒。它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企业既要正视它,又要采取策略应对它。  相似文献   

5.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流行的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对我国制定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各项要素入手,分析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并就如何构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WTO作为一个多边贸易体制安排,要求成员国必须承诺开放服务贸易中的金融业。中资银行在国家信誉、经营风格、本土化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劣势更为明显。面对如何严峻的竞争态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和发展中国家有关产业的“有效保护”原则,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其总的方针是:改革、管理和创新,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投资自由化进展进一步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协调的重点也逐渐由贸易政策转为国内立法和竞争政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的有效性越来越低,战略性贸易政策发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不存在.开放市场、减少壁垒、进行公平有效的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可能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因此,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将外贸政策研究的重点从战略性贸易政策转向竞争政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竞争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了国际竞争政策的内涵和新特点,分析了我国竞争政策的现状,探讨了建立健全我国竞争政策的重点和思路,并提出了在全球范围内协调竞争政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两项重要政策,两者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作用,同时又在经济生活中有所交叉。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探索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以此理解两者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需求弹性的不同使得实行价格歧视政策成为可能,出口倾销也成了国际贸易中的经济现象。倾销一词(Dumping)原指抛掉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二十世纪初,在国际贸易中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指出口商在国外市场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抛售商品。这种行为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西方工业国家的重视,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是对“自由”贸易的冲击,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为保护贸易的公开进行,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并保障国内市场及国内工业不受倾销行为的冲击与破坏,西方国家相继制订了反倾销法,对倾销行为实施相应的制裁。尤其是本世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效率及潜力。结果显示,贸易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贸易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伙伴国的政治稳定性、中国对伙伴国的直接投资,以及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伙伴国的高税收负担降低双方的贸易效率。因此,应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政策,发掘贸易潜力,提升贸易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新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的发展,它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究竟有哪些不同是一个需要认识的问题。本从经济理论基础、假定条件、要素模式、贸易利益和贸易政策等五个方面对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比较,并做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从经济增长理论、贸易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三个方面概述了创新的理论渊源。这些理论是对创新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竞争力理论及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竞争力理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当前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国际贸易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世界经济论坛 (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O)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章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述评 ,并指出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纵观经济学史,李斯特是首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对今天仍处于正统地位的斯密学说进行系统批判的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由于古典经济学家混淆了价值理论和生产力理论,从而只是探讨了个人经济学和人类经济学,忽视了国家经济学。如果考虑到国家经济学,动态的贸易保护政策才能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并最终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李斯特的经济理论无论对经济学本身还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立了一个寡头垄断条件下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假定技术水平相同的寡头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具有相同的产出水平,那么一国寡头垄断厂商数目就由其经济规模大小决定,从而可以抵消各国经济规模大小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要素丰缺成为贸易模式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证明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寡头垄断的市场条件下也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在新贸易理论领域,克鲁格曼首次将DS模型用于贸易理论分析,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来构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来研究,将垄断竞争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中小外贸企业则更是我国扩大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力军.但是,由于近年来内外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众多中小外贸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其中尤以融资难为甚.此文试图通过中小外贸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来说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所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群 《产业经济研究》2004,(6):40-45,52
管理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不仅具有同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而且在产业政策取向上具有类似的价值判断。文章首先比较了管理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异同点,然后阐述了两者在产业政策上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新贸易理论比管理贸易理论更具贸易保护倾向,管理贸易政策既没有抛弃传统贸易理论的精髓,又包容了GATT的原则,还兼顾了不同产业的特点,从而更受发达工业国家的青睐,也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存在频繁的经济往来,对比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对加快东亚服务贸易合作十分重要。该文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法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就中日两国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竞争力及分解状态进行分阶段分析,得出中日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存在差异、分类服务贸易出口倾向不同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保护“幼稚”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