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宇民 《浙商》2011,(23):52-53
温州要不要救?温州是中国的温州,我们对温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经济发展,陌生的是它的文化传承。其实温州人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今年的“7·23”追尾事件,温州人全民动员、紧急救援,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不要救?救急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小伊伊就是在近乎无望的情况下面被温州救出来的。这就是温州文化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金少策 《浙商》2010,(15):79-80
温州商人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意和财富,却也有着并不完整的生活,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浙商》2010,(15):16-16
一次在与一位年轻的温州朋友聊天时,他说温州人很“笨”,只知道赚钱,生活质量太差!地球人都知道,温州人很聪明,是“东方犹太人”。怎么说“温州人很笨”呢?不是有许多人羡慕温州人、梦想成为有钱人吗?难道会赚钱也是“笨”?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便是本期“封面报道”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杨昌作 《商界》2004,(5):24-26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极度危险的金钱游戏,但这些炒家是怎样把房价炒高?又怎样安全地获得利润?这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的晨光里,踏上国际经济红地毯的新上海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喝彩和掌声.海纳百川的上海,吸引着无数上海以外的人们,而对于温州商人来说.他们在黄浦滩头留下的属于财富的光荣和梦想,已经给曾经长时期生活在超稳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人带来不小的震撼。如果让我们为温州人的形象作一种描述,那就是他们是背负着传统人格大步奔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匆匆身影,在传统与现代。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温州人也常常会很矛盾。然而.市场是温州人永远的呼唤.是他们永远的梦中情人。今天,在上海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大码头,在温州商人庞大的团队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前辈“温商”那一张张黝黑的写满艰辛与沧桑的脸,更看到从他们身后走上前来的一个又一个陌生而年轻的新人.整整一代新温州商人,而后在上海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钟朋荣 《商界》2006,(4):42-43
近年来,温州出现了两个新概念;一个是“财团”,一个是“炒”。这两个概念的出现说明什么?说明一部分温州人要由“马”变成“人”。所谓“马”,即当牛做马。20多年来,温州人主要通过产业经营,即通过实实在在地造皮鞋,造打火机,通过“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通过“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巨额财富。在中国股市最火爆,全国五六千万人炒股的情况下,温州那么多有钱人,几乎无人炒股。  相似文献   

7.
李迅雷 《新财富》2006,(3):42-43
由于总在寻求超额收益、更具全球视野、时机选择能力更强.温州人在人力资本投人上获得了超额利润。由此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他们成立了一个个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升级为实业经营,并把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实业做到了极致。2001年起出现的炒房团、炒煤团,则标志着温州人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跨升。他们涉足的都是消费升级、资源及供给短缺等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领域,因此,跟着温州人赚钱.应该是明智之举。按笔者对温州人创业以来的发展逻辑来演绛.资本市场应该会是他们迟早将进人的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如同温州方言使许多外来者莫名其妙一样,了解温州、认识温州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土地,一踏上这块土地,几乎每一个外来者都会感到语言的贫乏、见识的贫乏、思想的贫乏和理论的贫乏。是魔域,还是乐土?曾经有位外地女记者刚到温州,便闹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上海滩,历来是我国的教育高地,但是,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在我国教育还没有实质上向民营民营经济开放的情况下,竟然有3个“自命不凡”的温州人在上海办起了学校,引起公众高度的关注。温州人成了民营经济在上海涉足教育产业的“吃螃蟹”。尽管上海人已经习惯了温州人的“胆大妄为”,但这几个温州人对上海教育产业的精神有独钟,倒让人颇感意外。这人到底是何来头?什么来意?  相似文献   

10.
如果将广州比作外贸人的“圣城”,这种说法或许并不过分。每年春秋两季,全国各地的外贸人汇聚于此,播种希望并希望收获硕果,这是一个充满期盼与希冀的城市。第114届广交会开罗在即,来自四面八方的外贸人,将又一次为了梦想而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而这一次,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广交会?  相似文献   

11.
谢力娜 《广告导报》2006,(4):132-133
NBA火爆在中国 20年前,通过每周短短几分钟免费赠送的比赛录像。中国人第~次在电视中看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比赛(NBA)集锦。并随之产生了一个疑问:他们的篮筐是不是比我们的低?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美国球员打的是一种近乎神话的篮球,他们好像并不跟我们同处一个地球,他们总是能够很轻松地把球送进篮筐。甚至是以看似违背物理原理的远距离滑翔扣篮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土地以外的财路1937年,一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柏林度假,在莱茵河畔同一帮温州人相遇。他们不懂德文,也不会国语,凭着手头几块渡海穿洋从家乡带来的青田石,雕刻卖钱。他们礼貌地敲开一扇扇陌生的门户,把盛有石雕工艺品的箱子打开,轻声询问:“您买点什么?...  相似文献   

13.
张玲玲 《浙商》2012,(9):52-56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项任务构建了一个基本的轮廓,却在具体操作上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空白;在核心命题的指向上突出,却在条例上分散含糊。短暂的悸动之后,温州和众多沉默观望者们的迟疑折射出显性共通的焦虑: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们又能够做一些什么?这一场改革究竟能够持续多久?是如此前两次改革一样无疾而终,还是会磕磕绊绊地向前走?3月底,本刊就有关温州金融改革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上述话题。  相似文献   

14.
《浙商》2011,(21):66-67
温州当下的困境,引发了诸多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温州模式”已死,拯救温州将赔上中国。而挺温派则认为,温州无需救助,“温州模式”已经被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是最市场化的模式。救温州会否让地下钱庄解套,却无法泽被中小企业?救温州会不会重新激活衰退的楼市而让实业空心化进一步加重?救温州是“救中国”还是“赔上中国”?本刊特此摘录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光彩》1999,(1)
1998年深秋,本刊记者走进温州。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成了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它创造的一个个经济奇迹,令世人瞩目;它遭遇风风雨雨,引起是是非非,被人们视作改革开放的晴雨表……真可谓:温州,“天下谁人不知君”?!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把温...  相似文献   

16.
金少策 《浙商》2011,(7):46-48
温州民资近期在金融领域的失意再次体现了高耸的壁垒。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州民资在金融领域的试水屡遭挫败?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致富天地》2006,(7):41-41
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希望。他们以为地方大、单位多,找工作不用愁。可城里举目可见的招工信息,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呢?有一对叫旺财和杏花的夫妇从在马路上拿到卡片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马路信息的连环圈套。一条信息,一个人30元的登记费,要想见到雇主他们必须交足400元,否则前面的60元也白交了。其实这个雇主他们根本就等不来,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接着中介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假信息,把他们支到一个根本找不着的地方。像旺财夫妻这样靠马路信息在城里找工作的人并不少见,19岁的江苏小伙祁昌俊和他的两个老乡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金少策 《浙商》2010,(15):81-83
对温州商人生活方式的反思绝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上。事实上,“想停都停不下来的”温州人,是被温州企业的管理模式所绑架。  相似文献   

19.
主编推荐     
《浙商》2012,(1):16-16
P24《重建温州模式》 温州近期仍有企业老板逃跑事件发生。温州之痛,虽有种种措施救市,如对小型、微型企业给予财税扶持,且已显现效果,但仍需时间来抚平创口。温州人一直自许的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诚信基础和企业家社会信用,为什么脆弱得仿佛一夜间岌岌可危?对于外界相传的“温州的信用降至冰点”的论断,我们并不赞同。“温州模式”—直在不断演变出路。  相似文献   

20.
温州商人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找到市场,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混乱中寻找商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经济”夹缝中杀出血路。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特有的经营手段。精湛的攻伐谋略温州人多地少,决定了温州人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寻找一个个新的生存空间。也因此,温州商人在全国散布最广。最初,他们以手工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如理发、补鞋、裁缝,一个个散兵游勇燕子般地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每到这时,“散兵游勇”们就会聚到一起,出谋出钱出力,一定要在竞标中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