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万斌 《新疆财会》2003,(12):40-42
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发展要求的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关注的事情。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已把“推进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作为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措施写进决定中。今年全国和自治区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应逐步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转换过渡。  相似文献   

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政府的一切资金,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政府各部门组织的收入以及由此形成的支出,除不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的部门或单位外,都必须纳入国库单一账户内核算,并由同级财政部门管理和监督。政府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在银行开设账户,所有收入缴入该国库单一账户,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在我国要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条件还不具备,因为目前的财政体制还不能保证所…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基石,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颁布的《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谓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发展要求,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  相似文献   

5.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政策措施。按照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自2002年以来,甘肃省开展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省市级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已基本确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作用和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6.
一、现行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但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工作处于边起步、边摸索阶段,因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客观上要求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急需改革,以适应当前“中国民生”这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概述国库集中支付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收缴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8.
2001年国务院批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时要求“十五”期间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可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财政和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央和地方着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同时,道里区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于2003年6月成立。经过三年多的规范和不断探索、创新,现有18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相似文献   

9.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的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和资金缴拨方式,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我国的实施有其积极地一面,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林建峰 《会计之友》2004,(12):93-94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艰巨,涉及面广,需要国家宏观理论上的规范.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公共事业管理能力相适应的国库集中收什制度和运行模式、本对推进我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用款额度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体系也逐步确立,从2001年开始,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主要内容之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拉开了改革的序幕。甘肃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按照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制定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精神,认真推进全省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2.
加强县级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防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按照中央的统一设计和要求,200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前全国33个省、市均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并正向县、镇一级推进。2010年10月,定南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所有纳入中心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如何防范财政资金风险,规范财政资金的支付、使用和清算,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是摆在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政府财政性支出一直采取由财政划拨给各预算单位的方式,再由各预算单位逐项支付的办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分散支付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为此,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单一帐户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集中各预算单位帐户为财政单一帐户,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如何完成由目前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衔接与融合,以更好实现公共支出改革目标,对于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娜  常瑛 《现代企业》2005,(9):24-24,58
财政改革有一个大思路,就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这也是借鉴国际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创新。当前的财政改革有几个重点: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三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还有就是实行部门收支两条线管理及税费改革。改革要结合实际,按照目前的现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的现实就是,我国许多省市已试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如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平稳过渡,应该是我们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项怀诚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大力清理各部门银行帐户,将所有的政府财政性资金按预算级次集中到国库帐户。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通过预算安排,并由各国国库直接支付,以加强财政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确立的新时期,如何革除旧体制的弊端,以城建资金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系统、规范、高产的国库集中收付新机制,是公共财政和效益财政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摆在财政管理实践工作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优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种管理制度。当前进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是现行的财政运行机制中分散的收付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财政收支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对收付行为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是国家在“十五”期间已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做为重点内容,特别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条件已经具备,时机…  相似文献   

18.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本文中笔者将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切实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8月7日召开的全省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省财政厅副厅长温殿有就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性资金运作方式,对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提高财政性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各地财政部门正积极推进这项改革,为促进其规范化操作,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审计部门应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将国库集中收付审计作为当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