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树粘虫胶     
赵国栋 《大众商务》2005,(5S):55-55
该胶涉及化工技术,采用无毒、无味的高分子化学材料经增粘及脱溶加工而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药污染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子,减少农、林产品的农药残留势在必行,采用物理杀虫、生物农药杀虫技术是减少农药污染、生产无公害及绿色食品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可用于多种林果生产,市场需求量很大。  相似文献   

2.
技术介绍花生芽苗菜是新近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无公害高档苗菜,采用新法泡沫箱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花生芽苗菜,一年四季均可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需施用化肥、农药,无污染。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与其相对应的技术称为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理想的绿色化工生产方式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绿色化学要求的"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文章介绍了绿色化学及化工的含义并对精细化工专业教学中的绿色化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众商务》2008,(4):14-14
技术介绍 花生芽苗菜是新近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无公害高档苗菜,采用新法泡沫箱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花生芽苗菜,一年四季均可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需施用化肥、农药,无污染。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的一种生产模式.1989年,联合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2002年,我国全国人大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由此揭开了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开发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对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末端治理所实现的环境效益是非常有限的。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加大推行清洁生产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7.
利用Damage-abatement生产函数,在考虑农药残留影响蔬菜价格和政府实施农药减量补贴的背景下,建立了一类农药减量的策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仿真分析。应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和提高虫情测报的准确性,加速农业集约化专业经营,以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大众商务》2010,(17):20-21
小泥鳅闯出大市场泥鳅鱼养殖是"零"污染,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促进绿色稻米的生产。泥鳅鱼作为一种小型淡水养殖类,投资少,经  相似文献   

9.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中国有机食品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因为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利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出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所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农产品的质量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农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就决定了农业环境必须优良。因此,实施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是一种约束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危害行为的有益制度性安排。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农业环境保险问题的必要性,并对该产品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优质无公害西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研究嫁接栽培技术对设施西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综述近年来本地嫁接栽培对设施西瓜嫁接苗成活率、抗病性、生长发育及品质等方面研究的一些新进展,结果表明:嫁接栽培技术抗病效果最为显著。嫁接栽培技术是提高西瓜栽培抗逆性、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增加西瓜栽培产量效益和生产优质无公害西瓜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TBT环境倒逼制度进行分析,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2000—2011年数据得出我国农药使用量与外国农业技术壁垒间存在负向关系。同时运用Antweiler和Copeland创建的模型对1988—1999年以及2000-2011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TBT倒逼制度对我国农业环境产生正面效应,有效地减少了出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首先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8~2004年中国31个省区工业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然后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增加治染投资和减少工业SO2排放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它们对生产率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影响相抵消所致。一方面,排放减少使技术进步下降,治污投资增加不显著地推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排放减少使技术效率提高,治污投资增加对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加快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而建立整体良好的信用环境则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探讨如何优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制度环境,即道德环境、法制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以减少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县域棉花生产格局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采用空间集中和集聚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县域棉花生产格局时空演变展开分析,发现中国棉花生产的空间集中程度经历了降低、平稳和上升三个阶段,整体上空间差异变大,地理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棉花生产整体上高度集聚,局部呈现出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高值集聚区由片状缩减成斑块状,西北棉区逐渐形成大片区高值集聚区的变动特征。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对1981、1991、2001和2011年生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对棉花生产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影响最大;地膜、农药的作用下降,农药在后两年显现出负向影响,灌溉的影响不突出;消费市场和劳动力的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对棉花生产格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邹立 《大众商务》2003,(2):32-32
生产、清洗环节遗留商机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进行了一次抽查,在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中,检测菜花、番茄等10类181种蔬菜样品,结果86种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国家明令禁止蔬菜生产中使用的多种有机磷农药及克百威等残留检出率相当高。菜花、番茄、甘蓝、黄瓜、茄子、韭菜、油菜10等类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47.5%!农药残留超标  相似文献   

17.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要素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农业生产效应将存在差异。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对中国东部江、浙、粤和西部川、渝、黔六省市的抽样调查的农户数据,实证检验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造成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务工汇款并不能帮助农户改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没有改变务工汇款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但显著抑制了劳动力流失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市场环境的差别会导致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异。各地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人工混交林造林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造林、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改善造林立地条件,从而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及产量,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现代林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现代造林现状及探索现代造林技术的必要性,人工混交林造林技术的作用及人工混交林的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合理使用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是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实施对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20.
调光技术就是利用生态调光膜改变太阳光的发射方式与太阳光光质,使作物光合作用成倍提高的一种高新技术。调光技术可以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品质显著改善,棚内农药用量显著减少,同时可有效降解农药残留,使土壤生态环境得以修复。调光技术为农民真正实现“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和低碳农业”的梦想奠定了基础,调光技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