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基于信息熵的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全国及6大经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的计算分析,近10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向均衡状态发展,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土地利用结构转换;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十分突出,经济增长和制度因素是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的主要驱动力,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散程度造成了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的空间差异.为抑制土地利用结构频繁转换,应调整完善生态退耕政策,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江苏省现有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绩效与空间差异对建立完善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选取2010—2017年全省及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内11个指标,计算江苏省及三大区域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综合绩效值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单项绩效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在2010—2017年8年综合绩效值由0189波动增长到0841,效果初现且具有较强推广价值。(2)经济效益绩效值以年均257%的增长率由0增长到1,效果最为显著,社会效益次之,生态效益自2013年后为绩效值中最低值,与前两项最大差距在05左右,反映出环境改善、农田质量提高效应远低于农户创收、社会公平效应,政策拟合度不高。(3)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存在空间差异,综合来看政策效果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凭借经济优势在2016年和2017年的综合绩效值上比苏中苏北高出01、在经济与社会绩效值以002的差距领先且生态绩效值没有下降拐点,具有长效可持续性。[结论]现阶段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依赖地方政府经济实力,尚未形成良性长效机制,需从制度体系、环境经济手段、差别化补偿措施、农业补贴结构和宣传等5方面着手,推进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上海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为生态保护地区公平发展权提供保障,为本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均衡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及其理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私人决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防止因市场失灵造成的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是,中国现行规划在土地利用主体利益均衡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使其难以解决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这是现行规划实施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技术支持下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应树立土地利用主体的利益与责任、以及利用中的代际之间、人地之间的均衡观,注重土地利用的多目标协调,实现规划代内利益均衡和代际间公平的同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针对中国黄土高原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干旱风沙区、西南岩溶区和三江源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从环境支持性、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四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各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和三江源区的弱度、较弱可持续性等级县数比例各为55.14%和87.5%,整体可持续性较低;其余三区强度和较强可持续性等级的县比重均超过或接近40%,可持续性相对较高。从空间上看,新疆昆仑山北坡绿洲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宁夏南部山区、青海三江源区和贵州南部岩溶山区是弱度土地可持续性的主要聚集区。  相似文献   

7.
刘馨 《中国土地》2006,(5):19-20
理论分析要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就要先明确土地生态规划的概念。本文采用吴次芳等编著的《土地生态学》的定义,即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土地生态规划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更多研究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系统长期运行发展的战略部署。将土地生态规划定位在城市,便是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以城市土地为对象,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城市土地区位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对土地生…  相似文献   

8.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2)调整绿洲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机制;(3)改善绿洲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生态保护机制;(4)调整绿洲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基础保障机制。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服务,为区域政府提出相关科学生态保护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生态基础薄弱、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和激化,特别在矿区,生态破坏更为严重。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建设之中,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难以为子孙后代创造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在矿山建设和生产中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时恢复被破坏土地的使用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实施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为适应经济新常态,2015年我国土地政策在继续强化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稳增长、调结构的用地政策。同时,更加强调土地治理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进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制度试点改革及法治国土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不仅可以引导政府和企业法人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建立农地流转的补偿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保护和科学管理耕地资源,解决人均耕地少的矛盾和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战略地位重要,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生态环境现状,指出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和规划分区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效应分析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以盐城沿海滩涂湿地为研究对象,从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资源环境效应;从增强公众生态意识,促进社会公平,转变部分居民生计策略,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经济效应;通过对生态补偿的预期与实现的比较分析了生态补偿的效率。通过该研究,可促进生态补偿方案的完善,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3个角度切入,对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科学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保障河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生态承载力构建农业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标准差化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状态空间法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结果]河套地区不同区域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磴口县和乌拉特前旗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2000—2017年河套地区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正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017年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地区都基本达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整体上农业生态环境处于较安全级别。[结论]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已基本达到可持续状态,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式逐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但目前整体生态安全级别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保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生态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成为建设用地重要的供应源.本文从小城镇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及动态变化原因,开展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诺威原则与土地利用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以来,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针对南方丘陵区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南方丘陵区土地整治区域特征,引入PSR模型,从土地整治社会福利、生态安全和资源经济三个层面出发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冈市的土地整治项目区为样区,实现对该项目区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区土地整治社会福利、生态安全和资源经济三个层面的可持续性得分分别为0.815、0.732、0.753,可持续性评价综合得分为0.768。表明该项目区的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中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在项目完成后加快相应规划的实施以确保土地整治项目所带来的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经济政策,是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重要原因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环境资源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协调、不平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建立环境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整个经济过程中利用和保护经济动力的有效利益平衡机制,能够调动各利益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生态保护资金不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地区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发展不和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指导下 ,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它包含了两个基本内容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生态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 ,游区的经营者要刻意进行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以满足游客的审美要求 ,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 ,旅游与环境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如过量开发与消费 ,则产生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及对当地社会的不良影…  相似文献   

20.
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目的:通过泰安市1990~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评价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30个指标进行评价,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指标隶属度.采用指数和公式计算各年度的综合指标值,评价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在1990~2001年期间呈上升趋势,土地质量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变.研究结论:相关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可以对土地利用过程进行评价,并且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