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静  白佶 《农业经济》2022,(6):98-100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改变以家庭户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小农经营模式,实现农地向专业化的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的两大要素是进城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和规模。只有他们有流转激励和集中连片的土地向经营主体集中,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通过明确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资格、发挥村集体组织激励作用、引导乡贤能人参与乡村建设以及完善进城农民替代性收入和保障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二次飞跃"、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路径。在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土地规模流转的"度",促进人、地资源最优配置,实现土地产出和效益最大化,既能促进粮食安全,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3.
王宇  邵孝侯 《水利经济》2009,27(2):16-18
介绍了日本农地合并的基本模式以及权属调整在日本农地合并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日本农地合并对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启示,结果表明:要利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帮助农户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可缩小土地整理规模,以稳步扩大土地整理范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农地面积较广,利用类型丰富,农地的合理利用对推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山东省农地利用状况,从自然因素、土地投入、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市场意识及经营手段等方面探讨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构建DEA模型,对农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应用分析,并提出加大农业用地投入和建设、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和规模、强化市场经营意识和管理等提高山东省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就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是难点,"四化"同步,农业是短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对于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市域尺度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其是否适度经营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如何有效地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开展农地适度规模的定量研究,在分析农八师农地规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计量模型,系统性地对农八师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农八师在新疆建设兵团中有较好的经济优势,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得出农八师土地产出弹性为4.002 5,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721 4,每位兵团职工使用土地的最佳规模为9.79hm~2。[结论]新疆建设兵团农地规模经营要想达到适度规模要求,需要转移出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尽早实现兵团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城乡统筹"为"城乡融合",让农民利用土地等资源,充分发展经济,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让城镇化发展和村镇化发展更加协调;实现更多的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框架下,要想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土地使用权层面力促其自由流转.因此"土地流转"就当然地成为了"新土改"的一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地管理制度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农地资源极其贫乏的发达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只有我国的三分之一,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形成了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我国与日本相似,也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如何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下保护农地并提高农地使用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日本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坚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本前提下,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广东省阳山县利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制红利,遵循"土地整治整合——‘新四化’——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线索初步建立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经验可概括为:在制度层面,立足于县级发展规划整合不同层级政府的农业政策与制度,重视制度的延续性、整体性与靶向性;在作用路径方面,利用土地整治整合推进土地确权,建立健全农地产权交易市场,扶持家庭农场、经济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现实条件;在农业经营方式方面,探索出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民变工人"、"委托集体代管"等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地确权对农户生产性行为的影响受到学界广泛重视,但现有文献大多忽视了对确权所隐含的产权交易含义的研究。农地确权在提升农户产权强度的同时,有可能因土地的人格化财产特征而强化"禀赋效应",并进一步因"产权身份垄断"与"产权地理垄断"而加剧对经营权流转的抑制。研究发现,针对产权主体与产权客体不可分的交易约束,拓展科斯定理并通过产权细分、迂回交易及其有效匹配,能够在尊重农民土地人格化财产特征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进一步的案例研究表明,以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管住用途、盘活产权、多元经营"为主线的制度内核,有可能成为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工作的推进。黑龙江垦区是国家农业部的直属垦区,垦区农牧场是国有企业单位,职工家庭农场以及辖区的土地性质等与农村地区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垦区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如何明确定位,实事求是,推进完善垦区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发挥"全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农村发展历史上,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农地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再到目前的农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三权分置"的农地制度改革,是新时期顺应国情变化、实现农村经济统分结合方针的重大举措,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于推动农业集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已有文献关于劳动力和土地规模对机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相关观点,对比分析不同观点的解释力、适用性及其内在逻辑,旨在从理论层面厘清我国特殊农情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选择路径。分析指出:在我国特殊农情及其农地流转交易不畅的约束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需要从依赖于土地集中的机械化农场式发展道路,转向依赖于小农户农机服务需求聚合的农机服务规模经营,由此揭示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点:一是推进支持符合农户多样化生产的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从追求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转向追求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二是推进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发育,促进农户农机利用的"内置"方式转向市场购买服务的"外包"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江苏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信息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基础地位更为重要。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苏南还是苏中苏北,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牢牢把握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牢牢把握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子。要有点有面、有力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切实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加快构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经营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在资源配置上,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发展是转型中国的时代命题,探讨现阶段农业经营范式及其演进逻辑,分析其本质特征及发展约束,具有现实意义。借鉴"范式"概念,现阶段中国存在小农家庭经营范式、规模农业经营范式、特色农业经营范式,三者范式相互补充、共生共存,并符合渐次推进的演进逻辑。总体来看,普遍存在的小农家庭经营范式受到市场冲击,难以实现农民收入的跃升;而随着土地制度完善和农村人口迁移,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实现的规模农业经营范式蓬勃发展;得益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多功能性得以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出现,特色农业经营范式方兴未艾。本文认为,现阶段农业经营范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以乡村振兴为战略引领,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既要"一视同仁",也要"对症下药",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着力构建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太湖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陡、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快速发展,而建设用地空间严重不足又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加速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建设新太湖"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新模式,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向节约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坚定不移走保发展、保红线、保权益之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探索出一条"内涵挖潜、科学规范、资源有限、利用无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