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营化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制的主要方式不能动摇,但必须重点研究国企民营化的约束机制。其中,产权理论难有实质性突破构成国企民营化的理论约束;部门间就业专移阻滞、分级所有的国资管理体制、利益集团行为刚性、财政资源紧张与补偿制度缺失形成国企民营化的实践约束。摆脱这些约束,国企民营化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2.
3.
4.
肖元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6,(4):42-45
民营化,是指国有企业从国有国营转向国有民营或民有民营,以此造成对国有企业已形成的僵化的运行机制的冲击,促成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创新。一、日本国企民营化的启示:以提高国资配置效事为目标战后,为了维护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日本政府不得不出面对某些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如日本国铁和日本电信电报等,表明日本经济在步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进程中,在模仿现代大生产方式的同时,保留并继续由政府出面追加投资兴办若干国有企业,以维护国民经济结构的完整性,为普遍存在的私营企业提供外部条件。日本国有企业的存在,主要… 相似文献
5.
6.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民营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理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2):49-5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很多人为民营企业的优势进行了剖析,认为民营化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韩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于1968年、1980年、1987年、1993年先后进行了4次。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按照国有企业民营化政策,完成了民营化的转型,但与计划相比却相距甚远,实际上的评价只是“低潮”。1987年曾推进了将韩国电力公司与浦项制铁的股票以国民股形式出售的计划,但由于股市低迷等原因,实际结果并不令人满意。1993年,以有主经营转换为重点,实施了将58家国有企业民营化和10家国有企业兼并、合并的计划,但这一计划也由于当事人(既得利益者)和经济力集中等原因,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1996年至1997年引入了管理民营化的概念,虽然根据这一概念制订了与国有企业经营改造及民营化相关的法律制度,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开放强化了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推进了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一方面 ,区域开放使国有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增加民营化的净收益 ,促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另一方面 ,区域开放将吸引更多的跨区域并购主体来参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造。入世后 ,民营化将可能进一步向一些垄断行业和大中型企业扩展 ,同时 ,外资并购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成为奠定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现实情况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依靠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显得越来越迫切和越来越重要。改革已真正到了一个整体攻坚的阶段,必须在一些诸如所有制改革等一些重要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才能确实解决目前的经济社会快速和稳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本文是来自于中国近年来实行民营化改制实践的一个理论结晶。该研究在中国特定的渐进改革基础上 ,讨论了民营化发生的原因和阻力 ,以及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改制过程中的利益权衡行为 ,并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目标行为建立了民营化的均衡模型。模型的核心是企业家的最优目标函数 ,这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成功改制的关键。模型的约束条件反映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保障 ,不会由于改制而受到损害。因此 ,均衡条件的满足表明了最优化改制的实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 ,能够满足民营化最优均衡的退出条件 ,就是国有企业退出的最佳时机选择。企业净资本价值、企业家对股权的收购值与职工补偿值之间的合理比例的区间 ,是形成民营化均衡模型的最优解的取值范围。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纠偏作用 ,尤其是政府实际的退出时机与改制均衡的最佳退出时机的不一致 ,对于职工利益的损害或缺乏企业家最优目标行为的改制 ,都是脱离了最优轨道的结果 ,需要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民营化前后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出售生产能力)的最优比例取决于政府追求的社会总福利函数中政府收入与消费者剩余的权重和国企与民企的成本差异.如果抓住了民营化时机,随着政府赋予收入权重的减小,同时国企在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下与民企成本差异的缩小,则国企出售的生产能力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应持续扩大.但是,如果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的改革错过前两个阶段,直接进入最后阶段,而成本差异又达不到临界值,理性的政府可能就错过了民营化改革的时机,将保持国有企业的垄断状况.这正是为什么我国的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民营化较早,则进展顺利,而某些自然垄断性产业改革较晚,则难以启动,往往要依靠强行的政策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根据这个内涵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个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必然会导致它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因此要想顺利进行,还要在改变观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本文研究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否有效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国企民营化进程的考察来对此问题作出经验解答。根据世界银行一份对中国五个城市、覆盖六个行业的近300家国有企业(SOEs)1996—2001年间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1)绩效较好的国有企业优先被民营化;(2)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民营化是富有成效的,尤其是提高了销售收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并最终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而且在获得这些收益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失业问题;(3)由民营机构控股、彻底民营化的企业比那些仍然是国有控股、部分民营化的企业绩效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6.
17.
对国有中小企业实施民营化改革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国有企业改革已全面铺开,并已进入攻坚阶段。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已摸索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从目前情况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1、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一是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中小企业民营化改造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错误地认为民营化改造就是将国有资产瓜分为私人所有。二是进行不规范的产权交易,将国有资产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集体和个人。三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不作股,以个人股参与国有资产分红。四是在租赁中,因 相似文献
18.
从政府到市场: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文献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旨在通过评述有关国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和实证研究,阐明私有化的概念、原因、进程和方式以及其实施的效果,尤其是私有化措施对政府财政、企业业绩和员工行为的影响。有关国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理论和政策分析也为我们审视、比较和分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提出了合适的分析框架与参照体系,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与发展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民营化,必然涉及原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分配和再调整。作为企业内部的员工,身份的转变和利益的触动使其主观上对自身经济收益产生评价。文章通过综合员工过去的收入、当前的补偿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三方面来构造员工经济收益评价模型,以深入了解影响员工经济收益评价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笔者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发行前后的绩效分布和变化特征,并重点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了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资本市场成熟度、机构投资者、集权式管理、股权再融资和独立审计选择能够促进民营化发行后绩效水平的改善,市场竞争度、大股东控制度、中央控制、股权制衡度和关联交易对民营化发行后的绩效具有显著负相关影响,而行业管制、投资者保护度、地区市场化和对外担保对民营化发行后绩效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可见,影响国有企业民营化发行后绩效变化的原因来自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忽视任何方面都不能全面地解释民营化绩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