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险提示     
<正>谨防"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虽然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稳健,但在一些非法集资案件中可看出,近些年,风险有着从民间融资、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向银行传导的趋势,应当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一些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中,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主过于冒进投资,使用较高的借贷杠杆,当行业结构出现调整时,较高的债务压力特别是民间借贷高利,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这类行业又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此前曾获得银行的大量贷款。因此,易将银行信贷资金扯入风险漩涡。如今,虽然银行对其新增贷款已极为谨慎,但是由于贷款回收周期较长,仍有相当体量的存量贷款未到期,市场调整带来的风险则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迅速发展。游走于灰色地带、规避了金融监管的天量影子银行资金,对冲着宏观调控效果,由此导致的信用扩张极易给金融稳定带来系统性风险。在2012年10月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年会上,我国影子银行所隐含的风险被写入了《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因此,如何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逐步纳入金融监管已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风险来源,因此测度其风险状况、探究风险影响因素非常重要。本文选取13项评价指标,计算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综合指数,对我国2004~2020年影子银行风险程度进行度量;并利用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两种方法对影响影子银行风险因素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前,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在均值线以上波动,2012年之后风险状况基本维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内;Lasso和逐步回归方法均筛选出对影子银行风险程度影响显著的变量,所以在调控影子银行风险状况的同时,对于造成风险的相关变量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掌握银行外部风险传染的途径,采取强化担保风险管理、监管借款人贷款用途等措施,严防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内部传染近年来,"中国式影子银行"从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规模、影响虽不能与沿海地区相比,但由于市场规范和监管等方面的缺失,也出现了较大风险隐患,且不乏向银行体系传染的可能。为掌握银行外部风险传染的隐患和途径,甘肃张掖银监分局对辖内非银行融资类机构业务及风  相似文献   

5.
童晶  尹茂懿 《山西农经》2021,(4):190-192
次贷危机后,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规模迅速超过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对影子银行有较清晰、全面的界定,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影子银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针对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总结既往文献,从风险类型、风险成因及溢出效应3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影子银行体系蕴含的巨大风险正不断向商业银行传导,如何规范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随着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业务融合的日益加深,影子银行体系蕴含的巨大风险正不断向商业银行传导,如何规范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影子业务"的运行机制及风险特征在利率管制与信贷规模控制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受到严格监管的传统信贷业务转向监管较松的信托理财计划,在不计提拨备、占用较少资本的情况下,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融资,达到揽存与放贷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7.
银行信贷集中模型表明银行具有扩大房地产信贷的动力,但银行的乐观主义以及对潜在无追索权的抵押贷款中的看涨期权的低估,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并超过基础价格。房地产价格波动导致银行脆弱性加强,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信心危机和"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信贷扩张带来很大风险。我国的经验也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膨胀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信贷的支持,这种共生性导致银行风险的积聚。我国部分地区商业银行已经凸现房地产不良贷款加快上升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要     
两会声音背景:2013年全国两会于3月在北京召开,我们更关注的是来自各行各业各地的代表委员最真实的声音。关键词:宏观金融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我国的信托、商业银行理财和银行的一些表外业务,实际上都不属于影子银行,其中大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受到严格监管,同时监管部门仍在高度关注其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影子银行,民间融资等风险波及银行体系,向银行传染渗透。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效果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经济发展,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CoVaR模型和GARCH模型,衡量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针对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管和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秋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分析危机起因时,美国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因此人们开始对影子银行极为关注。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内涵和特点出发,主要描述我国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意义,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部分地区的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大量显现,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较大风险。为使银行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本本采用实地调研法,以某银行实际业务为参考,分析了企业担保圈形成过程、担保圈企业贷款隐性风险形成原因、担保圈企业贷款隐性风险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依据银监会下发的有关要求,提出了加强担保圈企业贷款隐性风险管理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频繁出台关于影子银行的限制政策,但事实上,金融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不断挖掘政策漏洞,进行业务创新,以达到规避监管和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现象进行了可能性分析,有利于洞察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及运行机制,理清我国商业银行的套利逻辑,从而为监管当局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期,影子银行的有关问题备受关注,现将有关专家、机构的观点整理如下: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麦卡雷利(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于2007年最早提出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接受当局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美国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1年4月提出,广义概念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概念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体系存在信息孤岛、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完全对称,银行贷款过程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和公开透明等特性,帮助银行与企业创造信任关系,重构信贷体系。从区块链半中心化角度出发,对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和特性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基于区块链构建贷前审查、贷中监察、贷后管理的银行半中心化贷款决策模式,分析了应用银行半中心化贷款决策模式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土地储备融资面临的问题 一是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过于集中.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渠道集中在银行方面,银行信贷在政府投融资结构中占绝对比重,投融资风险未能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得以分解,投融资的风险比较集中.在银行信贷中,银行短期债务又占了相当比例,政府投融资平台不仅背负着维持资金链不断的沉重压力,而且银行信贷的高额成本也日益成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7-2016年14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区分了表内外影子银行并考虑金融监管,研究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表外影子银行显著增加国有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的经营风险,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影子银行通过提高盈利能力降低了其潜在的风险,表内影子银行显著提高利润率的波动。金融监管趋强,商业银行将承担更高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范围进行界定,之后在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笼统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我国现阶段三种主要类型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结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要大一些,而民间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要大一些;商业银行应正确对待影子银行带来的积极或是消极影响,监管部门应更加努力配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在贷款方式上一般采取担保贷款方式,对避免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减少信贷资产流失和保障银行资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正银行信贷业务前期评估中,分析借款人财务报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近年来,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企业为获取银行贷款,常常以所有者权益或利润最大化、负债或成本最小化等形式,"迎合"授信条件,粉饰财务数据,以达到银行准入要求,给银行信贷管理埋下风险隐患。因此,在前期调查评估中,如何有效识别虚假财务报表,从数字的背后还原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并获得所需的真实信息,是银行经营部门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有效规避信贷业务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     
"除了要监管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之外,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影子银行'机构,这些‘影子银行'机构他们也在做流动性,提供流动性、提供信贷,就像银行和保险公司一样。他们的工资比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高,但他们的风险和成本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