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的可分为自在自然、对象自然和人化自然三个层次,它们之间是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对待关系。从三分的发展逻辑这一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自在自然、对象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内涵进行重新的解读,并发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逻辑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9世纪,就深刻阐述了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内在联系,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发展关系,揭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是指人通过自己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占有自然,使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因此.必须将经济扩大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顿是“美国环境伦理学之父”,他的“自然价值论”伦理思想明确了生态系统具有客观内在价值的观点,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的新思考。罗尔斯顿以生态学为基本出发点重新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哲学的荒野转向问题,超越了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关于人是世界主宰的片面认识,提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其有关自然价值的思想实质是要将内在价值的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从而为人类保护自然寻找合法性依据,同时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主观偏好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明珍 《生产力研究》2006,1(5):67-68,78
传统观念对生产力功能的认识存在错误定位。现代和未来生产力具有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四种功能,其中保护自然的功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功能,是生产力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的产物。只有正确认识自然,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才能形成完善而强大的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原生自然向人为自然转化,二是无限自然向有限自然转化,三是远离自然向近距自然转化。三种趋势正是生产力规律的体现。工业社会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加大了,新出现了环境危害。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工业化所引发的新问题,主要是资源短缺和环境危害,二者都集中于城市,城市化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兴利除弊,采取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自然垄断管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戚聿东 《当代财经》2001,(12):49-53,63
通过对自然垄断的含义及技术经济特征的阐述和对发达国家自然垄断实践的研究,得出结论: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放松管制与重新管制是不断重复的;管制或国有制是发达国家对付自然垄断产业的两种制度选择;自然垄断产业的反垄断不要轻易动用分拆措施;应注意管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防止“管制失效”。  相似文献   

7.
自然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家具家居产品中,但是以自然材料为主材的大多数家具家居产品从设计、到材料的选择和处理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自然设计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挖掘自然材料本身的内涵,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家具家居产品的各方面需求。西南地区的竹材、木材、藤材资源较为丰富,有着巨大的加工、使用潜力。自然的设计配合自然的材料,能够帮助西南地区的家具家居产品在市场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边城》 最大的艺术魅力,就是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是指凌驾于故事情节之上的整体氛围和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然景物描写所产生的效应.他无愧是"中国的屠格涅夫",在风景的发现和风景的表现上独有一番滋味.一个悲剧故事,但并不给人奇崛的震撼或者特别的悲郁,生、 死、 聚、 散,一切都那么的自然,仿佛全都是自然的安排.《边城》 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也是对象和手段的互动,再加上内容意义和形式方法上的复杂性,其诗学和美学效果油然而生,如此才生成了 《边城》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正因技术进步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工业文明遭遇严重危机。人类不仅是从属于各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民,也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公民;自然法是自然世界的基本法则,也是社会法的基础。自然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自然法也赋予人类这一特殊公民以特殊的责任,那就是自然公民的责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通信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自然垄断性特征赋予这个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伴随着自然垄断性的弱化,自由竞争的价格机制被重新关注,开始了电信业的改革浪潮。移动通信业自然垄断性弱化的过程,就是最优市场绩效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模式转型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自然保护模式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模式的改革对策。市场经济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更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要求自然保护以改革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积极培育自然保护新机制,更好地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吸引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促进自然保护工作深入发展,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面对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新要求,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在功能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以自然保护为首要目标的专项规划;在层次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体系的专项规划;在时序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域2个层面前置的专项规划;在地类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存在新设一类“生态用地”的需求;在法定地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需在自身法律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和相关既有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等3个层面明确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殷培红 《环境经济》2012,(12):13-17
尊重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科学选择趋利避害的方法主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殷培红 《环境经济》2012,(12):13-17
尊重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科学选择趋利避害的方法主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广东省自然地理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聚类分析模型。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根据资源、气候、地理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聚类分析结果,分别找出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城市,这对于构建和谐广东,推进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自然失业率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定工资水平的条件下,良好运作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较低的自然失业率。静态的自然失业率取决于下岗比例和失业者中重新找到工作者的比例,动态的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初始失业率、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和劳动人口增长率。未来中国城镇自然失业率有上升趋势,转换政策是提高城镇劳动力市场绩效的唯一选择,因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薇  吴虹  韩明玉 《经济研究导刊》2011,(32):86-87,109
通过促进城市与自然的不断互动,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化解城市与自然间的矛盾。这不仅需要借用古代建筑理论对城市和建筑进行规划和选址,同时还要运用仿生学原理,使自然与城市形成一个开放的巨系统,以及对自然资本进行投资,不断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本的存量。从而使城市与自然互动起来,达到相互的融合;使市民普遍安居乐业,幸福感增加。  相似文献   

18.
平等在现实中并未充分实现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影响平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认识不同,人们一直致力于消解影响平等的社会因素,然而富有道德意义的自然因素才是影响平等实现的最终屏障,只有将影响平等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一起考虑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9.
刘辉 《经济问题》2012,(1):9-12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构成、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理论,设计模型对自然失业率直接测量,从分析可知,自然失业率取决于人均资本量、资本构成、平均工资等变量。对我国1991~2009年自然失业率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自然失业率稳定上升。提出应通过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20.
自然垄断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回顾了自然垄断理论演进过程的四个阶段:自然垄断理论的萌芽阶段、早期自然垄断理论、现代自然垄断理论、当代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发展,并简要介绍了各阶段自然垄断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各阶段自然垄断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并着重论述了当前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现有的自然垄断理论已明显滞后,经济实践需要新的自然垄断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