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区少、县域面积广,县域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更为重要。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完善能源体系;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村低碳生活;继续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等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低碳农业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途径。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农业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政策工具,值得发展中国家深入研究和借鉴。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学习国外低碳农业政策,吸取国外低碳农业政策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本文在梳理国内农业领域低碳政策的同时,与国外低碳农业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宜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经济领域的新探究热点。但是,迄今为止关于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鲜有文献发表,学术界对农业低碳发展的研究和考察大都限于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的量化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科学地阐述评估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构建合理有效的低碳农业综合评价体系,对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转型意义重大。有鉴于此,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若干探讨,以期为科学的量化评价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提供若干依据,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为农业决策者制订和实施科学的低碳政策,促进我国尤其是广东农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碳发展的多因素限制和全球的低碳激烈竞争已经对中国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全面的制度体系安排,但是目前中国低碳经济的政策资源配置不合理。在提出政策体系构建原则和政策选取方法的基础上,以国家低碳战略为依据,将主要政策分为法律、财政、税收、金融、科技、能源等10个方面,并围绕主要政策建立了政策体系框架,构建了低碳经济的多层次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财政在必要时给予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勿庸置疑,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其次,分析我国财政农业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速推进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步伐,推广及践行低碳理念,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完善支持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推进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技术欠缺和规模瓶颈;拓展融资渠道,为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7.
探究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与管控要素的识别是探讨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的关键。通过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和公众的外部压力等情境因素成为企业低碳投入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企业低碳投入主要是外推型行为;而低碳运营中低碳行为能力等企业个性因素影响最大,低碳运营主要是内拉型行为;环境价值观与两种低碳环境行为显著相关。因此,应加大企业环境宣传以构建自然和谐的环境价值观,加强企业环境能力的培养和增强环境行为意愿,积极发挥政策法规在企业低碳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因碳排放增加而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中国农业的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产。以低碳农业发展为主线,按照逻辑顺序梳理和分析了研究和发展低碳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旨在明晰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重点环节,从技术措施和制度条件两方面探寻实现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路径,根据碳排放环节和影响碳排放的外界因素构建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影响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的因素。最后指出低碳农业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分析及其支持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对农业的持续有效投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长期存在着效益不高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的总量较少,导致效率提高较难;另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结构不合理,导致投入效果较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优化路径,以提升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率.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历来就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需构建科学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均需参与其中,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供给、技术供给、资金供给,以及信息供给。普及低碳农业知识、宣传低碳农业观念、制定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引导农业碳汇市场建设、出台一系列与低碳农业相关的标准,是确保中国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低碳政策工具是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以低碳政策工具协同推动经济环境保护双赢。采用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低碳政策工具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低碳政策工具协同显著激励了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替代变量测试、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同时低碳政策工具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地理分布差异、环境规制差异、环境污染程度差异而存在异质性。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可知,低碳政策工具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调节效应分析可知,以GDP为主导的地方政府竞争在低碳政策工具协同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低碳转型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深入探讨。本文在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MLP)框架基础上,从微观利基层、中观体制层、宏观景观层三方面构建了农业低碳转型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必要性分析方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案例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前因组态。研究发现:(1)预设的6个前因条件均不构成高/低水平农业低碳转型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高水平农业低碳转型的路径,具体分为两组,分别是“数字基础+数字金融”主导模式,“科研人力+机械投入”主导模式;(3)中国东中西部的农业低碳转型路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农业低碳转型理论机制的认识,也为农业低碳转型工作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调整受农业生产要素的各种约束,难度大成本高。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应积极改革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中的“绿箱”“黄箱”政策,重点为提供结构调整援助,提高粮食安全储备的效率、增加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推进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低碳农业对于当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减量投入、能源低碳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四个维度构建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测算广西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和评价广西2000—2018年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化肥和翻耕是广西农业碳排放的两大主要碳源,两者合计约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75%;低碳农业发展质量指数随时间推移而逐年递增,主要受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公因子的推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优化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张梦 《财经研究》2016,(6):133-144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各区域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力量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马克思价值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区域低碳竞争力模型,以此探讨导致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差异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检验,重点考察了两种不同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的绩效差异。研究表明:(1)区域低碳竞争力可分解为传统要素禀赋效应、政府治理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内部结构效应,其中,政府治理和技术进步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产业内部结构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而传统要素禀赋效应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这取决于资本投入规模、人力资本及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形成的动态互动关系。(2)由于政府的环保投资支持政策具有时滞性和累积性,因此基于行政监管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在控制生产性排放污染和提高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绩效要略优于基于政府环保投资支持的环境治理模式。(3)政府环境治理在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总体绩效要弱于传统要素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因此,“既加大投资治污力度,又加强环境管制”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提高环境治理绩效、引导绿色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变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文分别从能源安全政策、产业、财税政策、公共参与政策、人才政策以及消费政策五方面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谢伟峰  陈省宏 《技术经济》2020,39(11):118-126
文章以中国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2014-2018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文章实证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重公司非效率性投资;会计稳健性在公司投资活动中具有治理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过度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然而会计稳健性对缓解公司投资不足的作用不明显;会计稳健性是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一种谨慎反应,可以抑制经济政策不确定公司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9.
It is a fundamental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that China takes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pond to many threats,including global climate anomalies,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and energy shortage.Low-carbon economy is policy economy to a large extent.Althoug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emands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enterprises lack intrinsic motivation.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and is one of the key industries for China's low-carbon development.The government needs to ensure it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and reform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rough appropriate public policy,in order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take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20.
Sustainability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theoretical, representative‐agent economy with a depletable resource stock, polluting emissions and productive capital is used to contrast environmental policy, which internalises externalised environmental values, with sustainability policy, which achieves some form of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The obvious environmental policy comprises an emissions tax and a resource stock subsidy, each equal to the respective external cost or benefit. Sustainability policy comprises an incentive affecting the choice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and can be a consumption tax, capital subsidy or investment subsidy,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Environmental policy can reduce the strength of the sustainability policy needed. More specialised results are derived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with no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u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