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能源利用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晖  张静 《林业经济》2012,(9):93-96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正处于从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向现代能源消费结构的变迁过程中,相比于城市用能而言,农村能源的消费水平仍然落后,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偏低,生态问题频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技术服务体系滞后以及农民的能源理念缺失4个方面,有必要从创新农村能源政策安排、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得力举措,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新能源利用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的能源利用方式与能源结构的变化对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的影响。从数据看,我国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主要以生物质能为主力能源,其消耗超过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总量的60%。但农村居民在能源的利用方式上,主要采用柴草或原煤燃烧等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因此,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还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推动农村地区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对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构建两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喀斯特农村地区低值粗放的能源利用方式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胁迫,薪柴过度使用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成为诱发石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不同喀斯特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生态研究领域的一大议题。[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喀斯特峡谷、高原山地和槽谷3种不同地貌类型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的能源结构特征与消费现状,利用Tobit和Logit模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喀斯特地区用能结构单一,电力使用率达99. 31%,但对薪柴的替代进程缓慢,薪柴使用率仍高达83. 10%,其他能源使用率均不足50%,不同地貌区能源结构差异显著。(2)喀斯特地区农村能源消费量整体偏低且以薪柴消费为主导,人均能源消费量仅占全国人均消费量的40. 32%,薪柴消费量占总能耗的50. 69%,其余能源均不足20%,不同地貌区能源消费差异明显。(3)家庭人口数量、年纯收入、养殖牲畜数量、耕地面积、煤矿以及政策对喀斯特地区农村能源的消费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政策可以有效促进新能源使用。[结论]针对喀斯特峡谷区、高原山地区和槽谷区依次提出能源服务配套型、金融贷款合作型和企业入驻引资型3种模式建议,对优化喀斯特地区能源结构、保障石漠化治理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利用及生物质能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利用效率及影响农村能源利用的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黑龙江省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建议如加强政府政策导向、坚持规划先行、科技扶持战略等,以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主要依靠家庭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农村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探讨其今后建设的重点与方向,最终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4%下降至43%、13.7%,而煤、油、燃气、沼气、太阳能比重分别增长至24.6%、2.7%、1.9%、0.3%、1.1%,电的消费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体现出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向多样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从区域结构看,东北三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均消费量显著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家庭取暖能源消耗差异是主要原因;吉林省非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有所提高,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则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有关。[结论]促进东北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是保障农村能源有效供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口老龄化折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出现老龄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当农村的生产方式一直维持不变时,农村人口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而近30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出现了变化,农村人口也出现了老龄化现象,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是由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能源消费量和农村用能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势在必行。目前,我省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压力很大,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地区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还在加剧。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78—2009年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三种显著的经济结构变化分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化、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和农作物种植业增加值的比例变化、农村非农业投资和农村农业投资的比例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变化不是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前述三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是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采,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决定了农村地域人口的流动方向.本文从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对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地域人口流动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土地制度才是影响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体制、基层管理方式和"三农"政策体系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调整,对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和基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营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稳定繁荣的制度基础。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开辟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的变迁和绩效,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深刻变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等新形势对农村经营体制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农村住户的能源消费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的总体现状、不同地形、不同区之间的消费差异以及主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基于北京市13个区214个村庄1 866住户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北京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以及煤炭、电和薪柴3种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从能源普及率来看,北京农村能源以电、煤炭和液化气为主;从消费量比重来看,以煤炭(60.4%)、薪柴(17.9%)、电(12.9%)为主,太阳能和沼气清洁能源比重较低,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家庭取暖;平原区和近郊区的电、煤炭、天然气消费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薪柴低于其他地区,太阳能和液化气消费量的地区差别不大。地形特征和家庭常住人口对各种能源消费量影响都很大,家庭收入主要影响电(正向)和薪柴消费量(反向),对煤炭消费量影响不明显,峰谷电价对电消费量影响较大,采暖面积对煤炭和电有影响,对薪柴消费没有影响;是否节能改造和对雾霾认识对能源消费量影响不确定。[结论]采取科学分类指导及措施,改变农村冬季采暖方式,改造常规能源,加大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和能源改造政策支持,以促进北京农村能源利用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宏观环境与文化变迁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养老主体正在从家庭养老转变为"家庭-国家"联合养老,养老方式则从传统农耕模式的养老转变为"农业-市场化"的联合生产方式的养老。本文通过在S村的田野调查,初步讨论了农村养老体系的变迁过程,并对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法制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始发于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 ,迄今已历时20余年。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演变为现代农民。农村改革和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现代物质投入、有效的政策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因素 ,但制度变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 ,重点揭示出改革以来农村制度变迁的特点 ,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和启示。一、农村经…  相似文献   

17.
向明  石海 《农村经济》2002,(9):45-47
改革开放 2 0多年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 ,以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的各方面因素已大有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将关系到农村经济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是我国当前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1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状况。2 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地区能源供求变化回顾 中国农村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而能源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在农村的发展变化中,其供应和消费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股份合作制许经勇(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初衷而言,仅仅把它看成是一场经营制度的变革(即把一部分经营自主权分解给农户),而不是产权制度的变革;就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即家庭经营形式...  相似文献   

20.
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当前,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三代或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老年人完全由子孙供养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以及我国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摆脱家庭养老的困难,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