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志君 《商》2013,(3):135-135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关系下,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双边政治关系却举步维艰,趋于冷淡。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如果无法得到改善,反过来也必将对经贸关系有巨大影响。尽管两国极力谋求改善双边关系,但迄今为止,中日关系仍是一个敏感话题。"政冷经热"逐渐成为代表中日双边关系的代名词。本文在对中日两国经济和政治关系发展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来分析导致中日关系至此局面的主要原因,以及在今后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在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采取错误的态度和做法,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我们应当正视“政冷经热”的现实,在“政冷”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从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和总体战略出发,坚持“政经分离”原则,克服各种困难,维护和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日经济关系分析 中日两国政治关系长期持续的“冷”已经扩大到经贸领域,中日经贸关系出现了“降温”的发展趋势。说明中日关系各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必然联系。当前中国政府主张在“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针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历史认识问题,我们的主张是:日本军国主义时代,曾经两次发动世界大战,多次侵略过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日本军国主义是威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思想根源。我们一再提出:希望日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的是,如果日本政府划清与军国主义的界限,坚决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和世界各国都会积极地欢迎日本,与日本发展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对中日关系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25年来,在中日两国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特别是两国的经贸关系,取得了迅速、稳健和持续的发展,不仅缓中日两国带来了重要利益,也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员献。一、中日贸易回顾中日两国的贸易,在新中国刚成立后的1950年就已有之。当年双边贸易额约 470O方美元,其中出D约21005美元,进D约2600万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D忽额的45%。因为兰的中顾正处干“驻日期”,到林联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荡贸易额占去国…  相似文献   

5.
陈支农 《大经贸》2008,(7):35-37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6日至10日访问了重要近邻日本,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中日两国民众都非常关注胡锦涛此次“暖春之旅”,希望把正在回暖的中日关系再加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期待中日关系春暖常在。  相似文献   

6.
最重要且紧迫的外交课题--当前的中日政治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冷经热”。如果2005年中日贸易增长速度仍能保持上年同期水平,双边贸易总额有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但中日政治关系却不容乐观。2004年,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称美中关系是3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而中日政治关系则堪称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糟的一年。2004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环球供应链》2005,(5):9-9
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状态是难以长期保持下去的,如果不和谐的政治关系持续下去,必然有伤于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事实上,“政冷”影响“经热”的现象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不可能一直这么冷下去,经济的往来也不可能永远这么热下去。唯有文化教育的交流才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时隔7年之后的首次访日。期间,温家宝总理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并主持了1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启动会议。事实上,与中日之间严峻对立的政治气氛相比,两国的经济关系一直以来并未止步,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这一怪现象。  相似文献   

10.
1983年是中日建交后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两国经济贸易界人士,以实际行动庆祝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五周年的纪念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技术交流更加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有了新的增加,人员交往比上年又有增长,各方面的友好关系呈现着喜人的景象。1983年是中日关系全面发展的一年。在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方面,有以下十条要闻。一、出席了“中小企业政策国际会议”1983年1月19日至21日,由日本发起、26个国家参加、300多人出席的“中小企业政策国际会议”在大阪举行。我国以田纪云副总理(当时任国务院副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