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基于1978~2009年全国的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分别以通货膨胀率和金融发展水平作为外生的门限变量,考察通货膨胀率、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当通货膨胀率低于门限值1.9%时,通货膨胀率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反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任与居民通货膨胀预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实证分析了不同经济形势下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对其通胀预期的影响。基于2005年、2007年和2009年三年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混合截面数据,考虑到居民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内生性可能,工具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形势平稳时,居民的政府信任程度对其预期的未来通胀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在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较高的政府信任程度会导致其预期的未来通胀水平较低,即这种影响显著为负;在经济形势较差时,这种影响显著为正。此外,与初中教育程度以下的居民相比,初中教育程度及以上的居民的政府信任程度对其通胀预期的影响更显著。这说明,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会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等宏观调控目标之间权衡,而这种权衡会通过居民的政府信任机制对其通胀预期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相关部门在制订通胀预期管理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政策作用客体即居民的异质性特征对政策效力影响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首次以1978年~2009年我国居民的广义储蓄数据为基础,根据Houthakker和Taylor提出的动态存量调整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利用ARDL方法,分别估计了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总额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金融储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实物储蓄;除了居民存款外,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储蓄形式的影响均为正;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国2000-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率不仅显著影响意外险需求,而且意外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负相关。首先,意外险需求对通货膨胀率的敏感程度是边际递减的;其次,与通货膨胀风险相比,投保人更加厌恶通货紧缩风险;最后,由于需求模式在门限值附近出现较大改变,可能会冲击意外险市场,当通货膨胀率接近门限值时保险公司应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对互联网使用与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了农户收入不平等,基于反事实假设情景看,实际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户若选择使用互联网,其收入不平等水平将下降21.4%;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女性、中年和家庭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通过互联网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更大;基于反事实假设看,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或家庭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实际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户,若选择使用互联网,其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幅度更大,若其实际使用互联网而选择不使用,其收入不平等水平将明显提高。在替换解释变量和估计方法后,上述研究结论仍然稳健。互联网使用通过信息效应和就业效应两条路径间接作用于农户收入不平等;其中信息效应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就业效应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估计及其货币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我国1990年~2006年通货膨胀率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持续性进行了实证估计.结果表明,1994年第4季度是我国通货膨胀率均值的结构突变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通货膨胀率持续性显著下降.最后,笔者从最优货币政策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2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总体不平等进行分解,实证检验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城乡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农村不平等、城乡间不平等与城市不平等相比,前两者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亦不断提高,但这并非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本文基于1996—2017年121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分析了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1)预期寿命延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纳入收入与预期寿命的交互项后,预期寿命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中和了这种制约作用,带来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3)不同性别的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基于此,本文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考查了经济发展在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但经济发展减弱了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作用,且三种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出口贸易开放比进口贸易开放在更大程度上加重了...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不断深化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将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维度,深度剖析数字经济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基于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收入基尼系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具有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加深收入不平等程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对本地区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扩大周边区域的收入差距;中国区域间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影响效应空间异质性突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拉大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基于所得实证结果,为缩小数字经济时代的收入差距,本文提出要加强平台监管与反垄断规制、调整和改革现有劳动保障制度、完善数字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和完善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东中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协作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乡收入不平等和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老龄化及其分布是否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亟需深入研究.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静态固定效应回归和动态差分GMM方法系统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乡人口老龄化系数比对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拉大作用既来自于城乡少儿抚养系数比,也来自于城乡老年抚养系数比;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老龄化深化的作用效果越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流动对重塑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并进而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机制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我们引入中央银行目标函数,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与通货膨胀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模型推理分析.而后我们整合了转型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进行了详细测定.最后,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以下结论:收入不平等是引致通货膨胀的一个经验性因素;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强,越能有效抑制收入不平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88—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估计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跨省人口迁徙、福利支出、失业率等因素并作相关的稳健性检验以后,以基尼系数度量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上升1个百分点,刑事犯罪率将至少上升0.185个百分点,并且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会导致政府增加福利支出以降低刑事犯罪率;城市化会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增加福利支出都会对遏制犯罪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股市发展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是金融理论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构造全球33个国家从1988年至2013年有关股市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各国股市发展及自由化改革对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首先,一国股市规模越大,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其收入分配状况趋于恶化,而流动性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收入分配状况。其次,一国股市的发展对不同收入阶层存在不同的影响。最后,股市自由化前后,股市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股市自由化之后,股市规模的扩大和股市流动性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ARDL协整分析,基于1998年至2011年的月度数据,对我国房地产对冲通货膨胀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外通货膨胀率两个变量在长期内形成了一个均衡关系。但是这一均衡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正相关,不同滞后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外通货膨胀率对当期房地产价格影响的显著性和方向不尽相同。整体而言,我国房地产对冲通货膨胀的能力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将当期城镇居民消费作为因变量,通过构建基础心理收入来源账户消费模型,结构上将自变量划分为现期城镇(非财产性)总收入、现期资产和预期收入三个因素,分析其分别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利用2005—2012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现期收入影响当期消费最为显著;而现期资产对当期消费有较小的影响;居民的预期收入对当期消费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媒体报道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以及预期对现实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文章根据发行量排名、影响力和覆盖范围选取媒体库并计算相关媒体报道的量化指标,通过调查数据获得现实中公众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进而检验媒体报道是否对公众预期通胀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用以考察通胀预期对现实通胀率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媒体舆论显著驱动公众预期,媒体舆论对公众预期变化的解释程度接近30%;单份报刊每增加1篇关于物价上涨的相关报道,公众预期通胀率会上升0.1%~0.2%;同时,公众预期又对现实通胀率具有显著驱动效应,公众预期通胀率每上升1%,现实通胀率上升0.3%~0.7%。因此,我国存在着从媒体报道到公众预期再到现实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巧明 《经济经纬》2022,39(1):59-68
借助世代交替模型,得到宏观审慎政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机制,接着基于2000—2018年59国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住房贷款价值比(LTV)上限与基尼系数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实行降低LTV上限的宏观审慎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扩大作用,且扩大作用在新兴市场国家更为显著。(2)当LTV上限值较低时,降低LTV上限进一步扩大了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反,当LTV值较高时,降低LTV上限却减小了收入不平等程度,宏观审慎工具的政策效果呈现异质性特征。(3)将降低LTV上限的宏观审慎政策替换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后,实证结论基本不变。实证结果在不同收入不平等变量、不同虚拟变量和不同面板模型下均表现出高度稳健性。对于我国而言,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应考虑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而在确保政策有效性的同时,兼顾政策公平性。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金融市场财富门槛的角度对我国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发现,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现实背景下,形成了规避通货膨胀的财富门槛,财富门槛降低了低收入群体规避通货膨胀的效果,扩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又在事实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财富门槛,进一步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状态。利用我国1978年~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验证了金融市场对我国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建立引入财政分权因素的跨期消费资产定价模型,证明中国财政分权是居民消费决定中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分权程度提高会带来居民收入增长,进而促进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分权程度提高会导致居民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强,进而引起消费的下降。基于中国29个省区1990-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判断。研究发现:预期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同时受财政分权因素影响,当它们共同进入模型时,只有预期收入水平系数显著为正,收入不确定性变量系数显著水平不稳定且符号不符合预期。无论引入控制变量,还是调整变量度量指标,研究结论都是稳健的。缺失财政分权因素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对于中国情况缺乏解释力,融入财政分权因素的模型则较好地拟合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