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涛 《经济论坛》2001,(6):33-33
课征范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都很广,只要是在本国有工资、薪金收入的人,都是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那此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自由职业者及个体经营者,虽没有确定的工资、薪金所得,也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与其他税种不同,税负一般要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失业保险税除外,只由雇主负担)。如英国的社会保障税以雇主和雇员为纳税人,按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劳动所得为纳税人,按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劳动所得为征税对象,没有最低生活费和其他任何宽免,实行比例税率,雇主和雇员的税率均为5.75%,由雇主负责扣缴和申报。计征办法采用非累计制,即纳税人每周的税款决定于其本周的额,而不受前后各周所得多少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农民不征收社会保障税。但有少数国家,如韩国也对农民征收社会保障税,只是税额很低,国家要使用大量的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税收立法和征收管理中,房产税在征收对象、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收优惠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从当前的实践来看,税收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发展中不正常的"高房价"的调控作用十分有限;从远景上来看,中国不仅要对经营性不动产课征,也应该逐步扩展到非经营性房地产,当然,税率上可以区别考虑.作为房产税这个"旧税种"目前主要面临的是调整问题,而非是取消或将其归并到"房地产税"或"物业税"中去.同时,房产税调整的重点应集中在房产税计征范围的合理化、计征依据的精细化,以及有关征收程序的完善方面上.  相似文献   

3.
等待戈多     
中国政府198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但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是从1987年1月1日起开始的。由于中国个税制度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其弊端愈显突出。目前,针对个税的争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关于起征点,一种是关于纳税单位,也就是说个税是按个人为单位计征还是按家庭为单位计征。我认为,中国目前个税的主要问题不是起征点,而是纳税单位,这是税制问题,政府必须尽快出台按家庭计征的税法。  相似文献   

4.
消费税采用单环节课税的方法,即只在生产、进口或委托加工环节按应税消费品的全额计征一次消费税.对委托加工环节的应税消费品采用由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的办法,一些会计人员、税务人员对相关规定掌握不当,影响到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与税款计征.本文将围绕税法与会计制度对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消费税采用单环节课税的方法,即只在生产、进口或委托加工环节按应税消费品的全额计征一次消费税。对委托加工环节的应税消费品采用由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的办法,一些会计人员、税务人员对相关规定掌握不当,影响到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与税款计征。本文将围绕税法与会计制度对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日本禁止垄断法中的征缴"课征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禁止垄断法在其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法律制度,"征缴‘课征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考察日本征缴"课征金"制度的意义、缴纳"课征金"的客体范围、"课征金"的计算方法和征缴"课征金"的程序等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需要的相应法律制度作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遗产税和赠与税作为财产课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征时一般将两者合并使用.针对我国现今仍然没能课征遗产税赠与的种种原因,通过对其课征的必要性(社会意义、经济意义、法律意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社会主义风尚),与可行性(税源基础、技术手段、社会意识、别国经验)的结合思考,提出遗产赠与税的课征在我国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黄肖广 《财经研究》2002,28(9):31-38
本文比较了我国不同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理论财政课征率与实际财政课征率,指出通过新旧体制的交替,我国实际财政课征率已经低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理论课征水平,但是课征结构的不公平性掩盖了上述现象,甚至还造成相反的假象,所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制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等措施来落实公平课征原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所得税税率形式与课税模式的选择密切有关。在实行综合与分类的课征模式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相应地要有综合课征的税率和分类课征的税率。由于对收入超过一定数额的纳税人才适用的综合税率,因此在进行分类课征税率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同时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费用扣除等税制要素未进行改革的情况下,税率的改革可以考虑先进行调整,缓解个人所得税征管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  相似文献   

10.
遗产税和赠与税属于对财产的转移课征的税种。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收,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他人的财产课征的税收。通常认为,遗产税是主税,赠与税是辅税,大多数征收遗产税的国家,都同时征收赠与税。长期以来,对于遗产和赠与是否应该征税以及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按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计征营业税,但在一些情况下,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可能是负数,即出现贴价揽货。按现有税务规定,贴价揽货业务的亏损额不能冲抵其他业务的计税营业额,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以不同的口径单位来计算揽货业务是否存在贴价,会产生不同的计税金额。本文列举了按票、按客户或合同、按船名航次、按月分别计算揽货业务贴价额的不同情况,分别就其对营业税计税营业额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目前货代业的实际情况对在现实工作中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希望税务部门能完善对这方面的规定,使货运代理行业的营业税计缴更加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与其它经济和非经济的政策手段相比,环境税有它自身的优点。首先探讨了课征环境税的理论基石,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在我国课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课征环境税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丁淼 《经济导刊》1996,(1):66-70
发展中国家增值税和几个政策问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丁淼一、类型和西欧样板增值税是本世纪后半期税收制度上的一大创新。它是对企业在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中新增加的市场价值课征的一种税收。这就决定了它的多阶段征税而又避免周转税重复课征的特点。增值税的课征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探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公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个人所得税缴纳不公平的表象入手,深入分析,逐一剖析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运行中存在的五大问题:所得金额相同,税负不同;按月、按次分项计征,造成的税负不公;不同的奖金发放方式导致税收负担不平衡;费用扣除不合理及分类税制下税基过窄造成的税负不公。针对这五个方面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五种办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税收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而只有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奖金才按工资薪金的范围计征个人所得税。从2011年9月开始把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免征额由2000元上调至3500元,而关于职工奖金的发放问题,是将奖金分摊到每个月发放,还是以年终一次性发放呢?本文试探讨个人所得税之奖金税收临界点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几年国际、国内资源价格的过快变动,资源税从量计征的局限性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资源税改革,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为此,探讨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资源税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方式的比较分析后,认为应针对不同资源的供求状况,对于供求状况不稳定、同质产品价格差异较大、计量单位不规范的消费品,按从价定率方式征收;对于供求基本平衡、同质产品价格差异不大、计量单位规范的消费品,按从量定额方式征收。但作为总体趋势,应更多地采用从价税形式的资源税。  相似文献   

17.
1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应该实行综合课征制度 在关于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的讨论中,很多学者坚持认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应该实行综合课征制度.笔者也执此观点,认为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克服了所得分类课征制度下分项含糊不清的缺点,能够较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促进公平,也有利于培养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课征环境税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其它经济和非经济的政策手段相比,环境税有它自身的优点。首先探讨了课征环境税的理论基石,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在我国课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课征环境税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郝春虹 《现代财经》2001,21(10):20-23
个人所得税横向公平的实现首先应科学选择所得的课征范围,从理论上说,符合横向公平要求的所得课征范围应尽量接近黑格--西蒙斯准则。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所得课征的规定在很多方面还不符合横各横向公要求。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方向是扩大税基、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度、所得和应纳所得额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资源税由从量计征转为从价计征会对资源开采业产生经济影响。但资源开采行业税负转嫁能力的理论分析和对11家煤炭开采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资源开采行业具有很强的税负转嫁能力。因此,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资源开采业的经济影响有限,但是很可能通过产业链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传导进而对其他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