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对我国农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的现状,本文提出“股田制”能够有效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分别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论述了“股田制”对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本文认为“股田制”是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双重机制。不同机制的影响因素不同,依据我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两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影响“民工潮”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而并非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离土不离乡”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结论。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参考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既遵循经济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文章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现状,并对众多零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代表了重庆市的“大农村”,本文集中研究了库区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剩余”的情况下,非农部门的高质量发展可能引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不利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技能—岗位匹配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技能—岗位正向排序匹配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部门的岗位复杂度为原本“技能剩余”的农村劳动提供有效的技能—岗位匹配,进而缓解高技能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采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确实存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而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也确实能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的技能—岗位匹配效率抑制其非农转移行为,进而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因此,在非农部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农业部门也应通过组织化经营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岗位复杂度,并保障技能—岗位的正向排序匹配和匹配效率报酬的实现,以有效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全面了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和结果,明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分析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系入手,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对策,即: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和优化劳动力进镇就业与创业的软硬环境: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打破和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以改革和发展教育为抓手,全面培育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二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促互进。为此,协调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的必要。文章结合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探析了其新农村建设与劳动力转移互动的途径选择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和长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诸多矛盾的复杂问题。本文以“边际转移”概念的提出为基础 ,分析了“生存水准上升”以及我国劳动力“半转移”和“高位转移”等特殊现象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 :第一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不可缺少 ;第二 ,国家投入农业“扶贫资金”发展农业 ,提高边际转移价格是解决我国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民纯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民纯收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纯收入具有空间相关聚类特性,近10年来并没有明显改变。西部省份之间仍处在低值聚集区,东部省份大都处在高值聚集区,总体上这种不均衡趋势在增强、差距在增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分别进行OLS、SLM和SEM回归分析,探讨农民纯收入影响因素,得知农民纯收入在省域之间不仅存在空间扩散效应,而且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因素也具有空间相关性。立足于研究结论基础上,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的四个维度,即发展型动机、收入型动机、教育型动机和随大流动机,并就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动机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受过培训、有技能、健康状况良好的劳动力更多的倾向于发展型动机;年龄大、已婚的、男性更多的倾向于增加收入、为子女创造受教育机会的动机;打工经验多的劳动力增加收入的动机更强烈,打工经验少的劳动力则在"随大流"上显示出意向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引起农村空心化的直接原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土地制度不完善、农业补贴力度不够、人地矛盾尖锐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驱动力。在分析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和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运用推拉模型归纳演绎农村空心化形成的机理,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用性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一般为:乡村从业人员数、乡村从业人员中二、三产业人员数、实际受培训人数和培训后实现再就业人数。这些影响因素一般不是独立发生作用,而是四者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探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通过1990年和2000年的省际截面数据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较高,在城乡之间的普及没有太大的差距,因此不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在1990年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2000年二者的关系为"U"型关系,即开始阶段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合理和无序扩大,反而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集中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促使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弱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文化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个关键问题上着力,按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0年~2002年我国居民基尼系数和非国有化率的收集整理,计量分析了非国有化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估计了其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变迁.结果发现:非国有化率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Granger原因,其中,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要比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强烈.同时,非国有化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动强度在1992年以前呈现平稳的波动轨迹,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从1992年以后才变得日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从1998年开始,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动强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当前我国农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农作物价格回落抑制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受到重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组织属弱势组织。所以,发展农业需要做大做强农业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