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业集群、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十分重要的经济形态,从研究其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的耦合关系和非耦合关系中发现,不同区域、不同的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的耦合作用不同。产业集群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产业集群在纵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两者的耦合作用愈强。当产业集群处于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发展阶段,其与会展经济之间存在非耦合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发展和壮大城市群,促进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然抉择。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江西应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大南昌城市群,通过以地域分工为基础调整优化大南昌城市群各城市职能,以集群为目的调整优化大南昌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等手段,形成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发展的健康态势。  相似文献   

3.
耦合本为物理学中的概念,用以描述系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目前,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本文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系统的耦合机制上考量,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动态关联关系,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及协调共生的耦合关系,而这种耦合关系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需求变动机制、劳动生产率提升机制、产业关联强化机制、技术创新转化机制和政府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资源整合的新阶段。资源整合的载体是优势产业集群。全面分析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准确构建产业集群空间分布,尽快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分工和产业扩散,是京津冀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培育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类型划分,该文从移出地与承接地两方面,对不同区域主体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推拉力及横亘在二者之间的中间障碍因素进行了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推拉模型和动力耦合图。移出地和承接地之间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两地关键性企业及相关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决策,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则是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区域,依托产业开发区,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就我国产业开发区空间拓展的动因分析入手,结合空间拓展的具体表现形式,从产业、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空间拓展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厦门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集群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主要利用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厦门港口物流与各临港产业集群的耦合关联系数,结果显示两者的综合耦合关联度均在0.65至0.85的范围内,表明厦门港口物流与各临港产业集群间的耦合作用是较强的,但各产业之间的差距也较明显。厦门市政府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临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助推其与港口物流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建设。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协调发展的内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间存在的促进机制和反馈机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的关系,发现自1990年以来我国产业集聚和城市空间集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我国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此时,各个旅游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方式。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才会不断发展出更多旅游产业,而在旅游产业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才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旅游产业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相互结合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以及影响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为今后对旅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配合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养老问题严峻性凸显,故应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本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份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商业与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少数省份处于轻度失调和良好协调阶段,更少数省份处于严重失调和优质协调阶段.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从宏观、行业、寿险公司三个层面为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类图表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性社会基础设施与公益性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不对称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业区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类图表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性社会基础设施与公益性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不对称等问题.并针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变量之所以能为近代工业、经济和社会变革提供某种解释,是因为在近代生产方式的变化中的确包含了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若干重要影响;当然,技术变革的力量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一般不能脱离生产的宏观范畴而单独加以强调;一旦离开经济这个应用层面,离开了对生产方式的介入性描述,技术变革的意义也就难以显现,因此,必须把对技术的认知放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4.
高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才、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以285个地级城市2003—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PSM DID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各产业的就业-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高铁开通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就业-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但未显著促进一产、二产的就业-产业耦合性;(2)城市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成长周期异质性,“成熟型”高铁城市较“成长型”高铁城市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作用及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更为显著;(3)城市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和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要显著高于外围边缘城市。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理论:经济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开放的全球化经济中,来自于区域的优势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产业集群的研究不仅仅是探讨企业的行为,而且是区域整体的研究;不光是限于区域内部的结网与创新,而且必须关注区域创新网络的内部延伸和开放性;其内容也不限于区域内产业网络或经济网络,区域内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促进知识的积累、流动和增值,以及信任的维持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是均衡利益的要求,是权益保护原则和平等交易规则从微观向宏观扩展的结果.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他律与自律.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社会责任具有关联性,政府社会责任重于企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会引发大规模结构性的社会流动,两者在某一时段会发生直接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偏离,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明流与暗流的重叠也型塑着产业结构,通过职业结构的显性变动促发产业结构改变,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的视野,力求探明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流动的互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产业作为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层次和部分,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产业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产业组织的整合优化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主导产业三方面论述了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的"柠檬市场"现象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产业集群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和商品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便有可能在集群内产生“柠檬市场”。本文分析了集群中“柠檬市场”产生的原因以及“柠檬市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集群中“柠檬市场”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