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沉下去的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而不是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物过时了,死去了,那些人物的灵魂却继续存在,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浮华和升华终将过去,张爱玲的世界将常在常青。  相似文献   

2.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意义也十分丰富,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3.
月亮,宁谧、优雅,往来古今,频频出现在中外文人墨客的笔端。在现代,“月亮”作为一个主题意象,非但没有消失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反倒由于两种文明的交相共染而呈现新的面目。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熏陶的徐志摩,他的月亮诗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迎合之间,在古思维中构筑新意境,既保持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思与多重意蕴,又为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真正实现了“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4.
谭书琼 《魅力中国》2013,(25):362-362,361
每个人都有他对明月的解释,也都有他对明月的企盼。明月的这种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的,更重要的,他是你一个心灵的映像。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爱写明月诗。人的诗往往写出来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寄托,正因为月华有象,所以他就在这个上面寄托了他所有的向往。只有在这一轮中国诗坛的明月前.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能够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相似文献   

5.
吴玉婷 《魅力中国》2014,(21):103-103
李白诗中动物意象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从空中飞禽到地上走兽到海里鲸鲵,巨如鲲鹏,微如蝼蚁。虫鱼鸟兽被纳入李白诗歌的表现领域,其中鸿、鹤、凤凰、大鹏、豺狼虎豹、马、猿、龙、鹿等是诗中的重要意象,这些意象蕴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也是诗人性格、理想、精神世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16):95-95
芒克是一位率性自然的诗人,他忠于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一九七三年,正值文革的时期,他创作了《路上的月亮》、《天空》和《太阳落了》等诗歌,表迭了自身在特殊时期的哀伤、悲愤和反抗。而在《路上的月亮》中,“月亮”意象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表迭着诗人忠于直觉来保持诗歌自然风格的理念,以及人与自然相联结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年四季,都有月圆之时,人们何以偏在中秋之夜赏月呢?唐代诗人张祜在他的《中秋月》一诗中给了我们答案:“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因为中秋夜的月色在一年中是最好的。秋高气爽、夜空如洗。家人团聚,最宜赏月。难怪司空图在《中秋夜》中写遣“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在小说中对生活、对人性残酷地剖析,创造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张爱玲笔下,人物与意象是高度结合的。在张爱玲的世界中,"月亮"的每一次升起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月亮"不断地浮现在张爱玲的世界中,变成了"张爱玲的月亮",寒冷的、朦胧的、无情的、伤感的、残缺的……从"月亮"这一典型意象分析其作品的虚无与荒凉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发展》2010,(6):160-160
月亮落下了,你还有太阳,你是一片辽阔的天空,迟早总会升起灿烂。青春落下了你还有金秋。你是一方坚实的土地,陆地任何一个支点都可建造丰碑。帆落了你还有桨,即使落下的是你唯一的那张帆,你也不要向风哀求。  相似文献   

10.
月光下的乡村是温柔的,尤其在这清凉的夏夜。当村庄上空的炊烟袅袅散去,月亮已爬上柳梢头。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给村庄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显现出一种朦胧的美。那盘吱吱呀呀转了一天的石磨,停歇了下来,女人们的笑声刚刚散去;麻雀、斑鸠、喜鹊,  相似文献   

11.
李毛毛 《东北之窗》2011,(15):28-28
有一种金属,散发着柔和的银白光辉,它的历史如同月亮一般古老,它的名字如同月亮一般优雅,它的身份犹如月亮一般高贵。围绕它,有无数的故事和传说,不同于高高在上的黄金,这些故事少了一些惊险和贪婪,多了一些温情和幽默。您一定已经猜到了,我们说的正是被称为月亮金属的——银。  相似文献   

12.
何小竹 《中国西部》2011,(19):78-80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是宝石的颜色。在欧洲最神圣的教堂咀,只有拥有尊贵地位的神像才会在玻璃花窗中采用海蓝色原材料来制作他们的衣服和头饰,可以造成灿烂夺目的效果,所以说,蓝色是天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那一年是哪一年?我这记性,尤其是对年份的记性,从2000年之后就差了,混乱了。我现在记事,通常以地震前和地震后为时间坐标。所以,我只能说,那一年是地震前,我们一家联合中茂、洁尘一家,是在西昌过的年。这是迄今为止我一生中过的最阳光灿烂、温暖如春的一个年,也是唯一一次没在自己家里过的一个年。在西昌过春节,白天一整天都可以只穿一件衬衫,只早晚需加一件外套或薄毛衣。那气候让你不敢相信。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其作品是诗歌史上的奇葩.其诗歌寄情感于客观事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月、酒意象的具体分析,将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诗歌.  相似文献   

15.
薛蕾 《魅力中国》2010,(8):70-71
《月亮颂》是一首抒情咏叹调,本文以解析《月亮颂》的情感表达为重点,对如何以情带声发挥作品的感染力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演唱风格的分析,为声乐学生今后欣赏外国作品、了解外国歌剧的演唱特点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古时候有个皇帝,看到有穷人没有饭吃饿死在路旁。不由问道“何不食肉糜”——他怎么不吃肉呢?皇帝的可笑并非他的逻辑,而是他的前提。对于皇帝来说。没有栗米充饥,就选择吃肉。这个逻辑原本不错,但是,用在老百姓身上,这个逻辑的前提就错了,因为老百姓能够吃到的,除了粟米以外,只剩下观音土!现在虽然不会有人再说这样的话,但是,在错位前提上运用正确逻辑的笑话。却天天在发生,特别是在我们将经济原理运用于我国经济的实际时。因为我们虽然学会了引用西方的理论逻辑,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理论的隐含前提。尽管这种可笑不易为人觉察,但是,它的本质却与“何不食肉糜”惊人地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认为月亮是中国文人酷爱的意象之一,在文章中频频出现,而尤以<金锁记>里的月亮最为出色.其中凭借着作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既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评选,用以表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坚力量的“销毓冠军大奖”颁布,旋月亮洗衣液以远高于第二、三、四名市场占有率总和的绝对优势,三度蝉联“洗衣液销城冠军大奖”。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蒙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海洋”北魏时更名为“青海”大约在两百万年前,这片青色的海与古黄河相遇  相似文献   

20.
黄昏时分,驾车从西宁一路往西,经过湟水,沿着青藏公路拐入老青海109国道。几经周折,一片丘陵远远近近铺呈在天边。夕阳西下,金色余晖落满群山。边塞特有的苍凉感,混杂在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寒冷空气之中迎面扑来,直直撞入灵魂。终于明白古时此地何以被称为西海屏风——行至此地,本能地不愿再向前一步。群山连绵,雄鹰难越。一面屏风,俨然隔开两个世界。苍凉,壮丽,厚朴。没来由地,就想落泪。苍凉,日月山的本然再转一个弯,就是日月山。日月山,单是这个名字就令人充满遐想。车上,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藏族姑娘告诉我,日月山在藏文中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