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DAG技术识别SVAR模型,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并比较了"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与价格效应具有不同的传导途径,前者以"货币渠道"传导为主,而后者则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相对于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及信贷政策冲击,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及信贷政策冲击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时效快,影响程度大。此外,相对于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冲击,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效快。相对于扩张性信贷政策冲击,紧缩性信贷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效快。在短期,紧缩性信贷政策对价格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在中长期,扩张性信贷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的SAVR模型、考察消费的货币政策冲击中股票市场渠道的作用。发现在3-4个月的相对短期内,我国股市不仅不存在财富效应,还存在负的财富效应,而在5个月以上的相对长期却存在财富效应。以货币当局总资产表示的货币供应量是引起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利率对消费变动的贡献相对较小。在相对长期内,利率变动的股票市场渠道引起消费反向变动,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股票市场渠道引起消费同向变动。由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的消费同向变动中,股票市场渠道的贡献度呈倒U型,从5个月后的4.11%逐渐升高到6.45%,后又逐步下降到10个月后的1.42%。货币供应量是引起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利率对消费变动的影响较少。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消费时,应该参考股票市场因素,同时优先考虑货币供应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真实表现为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存在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我国货币供给冲击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我国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是与不同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现状,认为法定数字货币会对现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造成某种替代和基础效应,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在供给机制上,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和货币乘数的扩大,使货币供应量波动;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其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工具和指标以及整个传导过程会造成冲击。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可能难以满足要求,从而使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本文还运用历史数据和理论推导对货币政策的内容进行实证分析,是对以往数字货币仅在理论分析研究的补充;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CPI为因变量衡量互联网下法定数字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发现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过多的流动性带来通胀的预期.随后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在18个月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对消费者价格指数有较大程度的正的影响.之后建立的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也得出了中国的物价波动较大程度上受到货币政策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回顾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和脉冲反应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量对于总需求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物价和投资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且随着时间延续两者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逐渐增大;财政支出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较小;出口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最大。由此,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应该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并更加重视利率、道义劝告等货币量之外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国债发行的货币供给效应巨大;同时本文还从理论角度解出了国债发行规模的最优货币效应条件,分析了由不同对象购买国债对各层次货币的影响,以及国债发行时机选择对货币供应量时间结构的影响,相应提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策,以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采用VAR方法去分析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财政存款余额、股票市场成交额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而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国债市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不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VA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且货币市场的力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交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就业歧视在各国经济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歧视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较少关注其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就业歧视可能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改变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现实经济中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众多,其中就业机会歧视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主观认定雇用某一类型劳动力将产生额外成本,导致企业对该类劳动力的雇佣量少于最优雇用量,进而使社会就业总量减少。基于此,本文构建无就业歧视和存在就业歧视两种情形下的两主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TANK—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二阶矩匹配法等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货币政策当局执行何种货币政策(标准泰勒规则、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无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扩张性货币政策均会促进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物质资本租金率和整体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增长;与无就业歧视的情形相比,存在就业歧视情形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的促进作用变小,而对物价上涨(通胀)的促进作用变大,即就业歧视会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并强化其消极效应;就业歧视的存在会降低货币政策实施后产出和就业的持续性、提高通胀的持续性,同时也会扩大产出、就业和通胀的波动性。总体上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在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促进效应在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产出增长的目标。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一是从经济政策有效性角度探讨就业歧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构建TANK—DSGE模型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三是从提高政策有效性角度为不同宏观经济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揭示了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减轻就业歧视不仅有助于就业和收入公平,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而需要构建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不断减少各种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0.
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于低风险证券的一种共同基金,以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改变了货币供应量的结构,由此对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形成混合权衡的货币政策和合理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伴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货币需求已不再相对稳定;货币供给结构和数量已发生变化;货币政策传导更趋复杂;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日益失去了稳定的联系;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虽不应“盯住”、但应“关注”股票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SAVR模型考察在消费的货币供给冲击中房地产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发现货币供给是引起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在由货币供给引起的消费变动中,房地产市场渠道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的房地产市场渠道刺激了消费的增长,但其贡献度逐渐降低;长期内,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制约了消费,房地产市场存在负的财富效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的财富效应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消费等实体经济因素时,应该参考房地产价格因素,将房地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传递的中介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结合Sidrauski研究,建立货币政策调控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微观传导模型,基于ARDL-ECM模型,利用2008~2016年的月频数据,检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波动不仅与货币供应量、利率存在协整关系,而且与消费物价指数、资本市场价格之间密切相关;从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受到货币供应量、消费物价指数影响,利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从加强货币供应量管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关注消费物价与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提出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由于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最大,因此货币供给变动尤其需谨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以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以抵御外部货币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力促经济内外均衡,可以作为弱化扩张型经济政策通货膨胀风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巨大的的波动。因此对货币供应量作出合适的预测,无疑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正是从货币需求出发,对中国货币的需求量作出回归。假定供给和需求相等,从而得到合意的货币供给量,以期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近十二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加以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给具有明显内生性的结论。同时,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的前提下,不仅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货币供给,财政支出也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首先描述了财政支出创造货币供给过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随后利用1994—2011年数据评价了财政支出与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总体效应分别为11.492和31.713。  相似文献   

18.
构建VAR模型与VECM模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动态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短期来看,货币政策调控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增大了银行资金流动性而降低了影子银行体系规模;(2)长期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发挥信用创造功能提供更多货币基础,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3)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了政策调控与监管难度;(4)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的动态循环机制使得三者之间具有了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能够丰富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作用机理的经验证据,为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巨大的的波动.因此对货币供应量作出合适的预测,无疑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正是从货币需求出发,对中国货币的需求量作出回归.假定供给和需求相等,从而得到合意的货币供给量,以期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货币供给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操作目标上的总量工具与利率工具的使用等五个方面,论述经济转轨时期的货币供应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