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后农业税时代的新农村建设税收政策进行一定的归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收政策及税制进行再设计.提出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农业深加工、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在国内外发行免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等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确立了“国家财政重点支农”的战略思路,根据“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各地也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涉及到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有关工作分别由几十个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推进,为了有利于本部门开展工作,各部门尽可能多地争取财政资金,而对资金管理问题考虑相对不足,出现了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的现象,同时财政也没有统一的资金监管办法且资金分散,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产生了一些偏差,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监管措施加强资金监管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出现,20个世纪80年代刚刚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时,中央的文件里就曾多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当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尚未成熟,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并未引起更多的重视。纵观当前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新农村的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2005年10月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前,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通过不断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已经在新农村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十六届五中…  相似文献   

4.
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厘清科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进而分析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集中表现为科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篇大文章。要在中华大地上特别是要在我国广大山区和牧区普遍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做法。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些探索,引发讨论,希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泰州市将组织实施“十强争先、百村示范、千村小康”工程,重点实施六大举措。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以新型工业化致富广大农民坚持不懈推动农民自主创业,在进一步营造创业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培植创业载体上做足文章,努力形成“个个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向园区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度,出台政策措施,鼓励“飞地”开发,调动各层各级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规模优势和综合竞争力,重点支持100…  相似文献   

8.
韩国与我国一样,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国家,几十年前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从1970年发起“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成就的取得与韩国政府适时采取的开征乡村发展特别税重要措施密不可分,这对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善民生是新农村建设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陈俊 《农业经济》2008,(1):43-44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制度的保障特别是立法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不可替代的.首先,需要通过立法将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予以巩固.其次,建设新农村,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综合改革作出制度关怀.再次,我国能够覆盖农村的全民性的社会教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立法还存在空白点,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国家加大投入,但这些并不能代表全部。不能认为给钱给物了,新农村就能指日可待,农民就可以袖手旁观,坐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相反,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可以说,广大农民兄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参与程度高低,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快慢进度。中国农民是富有创造力的农民,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家庭承包经营这一伟大创举的由来,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建设新农村,当务之急,一方面要…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继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对农民利益的合理补偿,实质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校正长期以来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因此,各位应立足实际,找准制约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制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性地进行建设,切忌将其作为主要满足政绩需求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3.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部门肩负着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农业部门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制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编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印送各地参考。发布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每个省份确立一个新农村建设联系县,每个联系县确立一个示范村和两个联系村,还在一些垦区确立示范场和联系场,帮助这些地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汇编》,指导各地…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财务会计》2006,(12):29-31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付诸行动。但有些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村容村貌”的整饰上。有的脱离自身实际,或者修华而不实的广场,或者盖“农民式别墅”,或者搞和城市一样的“精品小区”,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凡此种种。反映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林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首先指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由责权利对称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等组成的系统主体。接着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是投入,建议多渠道筹融资,进而围绕着资金筹集来源和提高运用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2006,(11):33-33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年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国家各部委机关纷纷表态或行动,媒体不断推出各地典型和经验,基层干部们四处参观考察,学界的各类会议和培训也是一个接一个。但一年来,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却是一头热,一头冷。与热火朝天的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形成强烈对比。处于主体地位的农民却对这件事情显示出普遍的“事不关己”和“袖手旁观”。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本期刊出九十高零著名生态经济家石山同志最近新作“林业打头建设山区”和“再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读者参看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我国目前关系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从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扎实有效推进,必须防止五种倾向,处理好五个关系。一要防止急躁情绪,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目前,有些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急于求成、急进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