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英、中、日3种文本中"文化遗产"定义的比照分析,指出<公约>现行正式中译本的"文化遗产"定义中存在若干表述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智慧结晶。在河南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河南省应抓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全面满足河南“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承奥运文化遗产,不仅是宣传奥林匹克思想理念,更是推动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北京奥运会奥帆赛项目在青岛成功举办已过十余年,但对于一个城市发展影响力是深远的.为此本文全面研究了青岛在奥帆赛后十余年来,在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价值效应及其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以期将奥运文化遗产继续切实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河西长城文旅产业的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河西走廊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日益重视,相关省份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全社会掀起了一股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长城的新热潮。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备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推进河西长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具有长城文化底蕴的民俗产业、文旅产业、特色农业、科技产业、文创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挖掘河西长城文化遗产价值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72,自引:10,他引:72
本文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发,比较分析了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指出旅游服务是为游客提供某种经历、感受与体验,而并非购买风景资源本身,从而提出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管理权由各级、各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旅游经营权可进入市场运行,同时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当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道路下的族群,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发展和进步,纷纷走向了现代化之路。因此,人们毫不思索地放弃了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丢弃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构建高标准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成为中国实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选择,国家文化公园的诞生为优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现状为背景,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其作用失调的关键成因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国内外经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改革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文物本体保护为中心、多类型保护体系形成、升级改革3个阶段;(2)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保护观念、类型体系、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严重影响了保护成效;(3)为提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治理效能,提出4条改革路径,以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为原则,重塑保护理念;以国家文化公园为统领,重构分类体系;以统一机构为前提,优化管理体制;以“人、财、法”护航,升级保障体系。本研究为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概念存在一定争议,暂时将其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特征.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一种遗产旅游,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可参与性强和复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在200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次会议形成的《凯恩斯决议》中规定,除了还没有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外,所有国家每年只能有一项提名。后来在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修正为:容许一国提名两项世界遗产,但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保护若干问题思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世界遗产必须加强保护,但同时应注重利用。保护方法必须科学,必须保持其文化传承,把握好修缮、重建与维持原貌的“度”。“禁止入内”其实不利于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一个我国遗产旅游界尚未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接着提出我国遗产旅游应当发挥的文化政治功能,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遗产旅游文化政治效果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的组织改革是遗产管理中的难题,在转型期中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经营开发之间的各种矛盾都会在组织问题上体现出来。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条件,并对我国的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若干组织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旅游资源普查中的若干疑点探讨--以全国第一个普查试点省份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正式实施以来,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作为此次普查的主要参与者,笔者亲身体验到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繁重与艰辛、成功与不足,对《国标》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对普查中所遇到的若干疑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抛砖引玉,对今后其他地方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3,8(2):94-109
Mauritius is a nation of immigrants who have harmoniously come together, working to make their new homeland an economic success story. To continue this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Mauritius is consciously aware of the need for diversification in all its industries, including tourism. Known for being a quintessential beach vacation destination, Mauritius desires to expand the tourism sector to include asp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To accomplish this task several questions must be answered about the meaning of Mauritian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ourism. Here it is argued that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Mauritius, the understanding of Mauritian national identity must also be advanced.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3,8(2):81-99
This paper utilises a motive-based segmentation to understand tourists to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Arizona, USA. The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mail survey from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671 tourists to three Native American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Using cluster analysis based upon motives for cultural history learning, three distinct segments were found: (1) ‘culture-focused,’ (2) ‘culture-attentive’ and (3) ‘culture-appreciative’ tourists. These group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behaviour,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The culture-focused segments spent longer at the sites, stayed more nights away from home, considered visiting archeological sites as their primary activity, and placed more importance on interpretation. In addition, the culture-focused group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trip, appreciated the preservation of archeological resources and reported more learning experiences. Overall, the study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heterogeneity exists withi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t markets.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in conceptualisati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及受益分配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矛盾新的焦点问题.最后,讨论了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鼓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经济替代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中国世界遗产地开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热潮。事实也说明遗产地确实具有开发旅游的先天优势。但是,通过在北京、广州、珠海三地的问卷调查发现,国内各世界遗产地在国内游客的感知中并未处于相同的地位,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成为世界遗产地并不就意味着绝对的旅游吸引力。世界遗产地名誉的获得是影响游客感知、促进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决定旅游地发展的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世界遗产地开发旅游不能仅仅依靠遗产地名誉的获得,而要结合实际、合理规划、恰当宣传.进而促进其旅游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