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井的清防蜡工作是油井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节能降耗、延长油井免修期的重要维护措施。现阶段油井清防蜡方式中采用操作简单、见效快的热洗清蜡方式。热洗清蜡质量的好坏主要由热洗周期和用量、施工现场的监督、措施效果评价这三个要素决定的。因此合理制定热洗措施,是提高热洗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采油作业三区中心一站目前共管理油井87口、长停井47口、注水井4口,油井开井27口(其中:高一区开井3口,捞油井14口,曙615区块开井2口,曙光低潜山开井3口,欧601区块开井5口,欧58区块1口井)。欧力坨区块位于鞍山市台安县境内,原油物性差,平均原油粘度125(mPa.s),凝固点,32℃,含蜡量12.8%,胶质+沥青质12.05%。该区块井场内有5口生产井,油井集中,其中欧15-15、欧气3井产能稳定,但是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原油含蜡质成分较多,给热洗带来一定困难。其次由于洗井的运距较远,车辆紧张不能按时洗井造成洗井周期的延误,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再次经常洗井导致入井流体对地层有一定的伤害。随着油井产量的自然递减,吨油成本逐步上升,近2年来洗井成本支出大,因此降低成本势在必行。为了解决这一困难,2012年9月决定对站内流程进行改造,自身洗井流程初步形成,并于10月份对欧15-15进行站内自身洗井试验,经过现场试验、洗井参数、洗井效果分析,发现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最终决定对欧力平台自身洗井流程进行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3.
1目前热洗油井现状
  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作业一区所辖的牛居油田主要管理着牛12块、16块、19-21块、23-19块、牛18断块以及其它、零散等区块的246口油气井,月平均正常连续开井数为61口;油田开发已经进入后期,面临着地层压力下降,部分井结蜡越来越重,热洗用液量、热洗费用有增高趋势等不利因素,热洗工作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针对正常热洗的井、经过摸索观察按结蜡程度、供液能力进行分类如下。其中按结蜡程度主要分为结蜡严重、结蜡较重、结蜡一般、结蜡轻微、待观察五种类型;按供液能力主要分为高液量井(45t/d以上)、中液量井(20-45t/d)、低液量井(10-20t/d)、特低液量井(10t/d以下)四种类型,目前牛居油田有高液量井12口,所占比例20%,中液量井24口,所占油井比例40%,低液量井14口,所占油井比例23.3%,特低液量井10口,所占油井比例16.7%。  相似文献   

4.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抽油机井连续作业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油管壁结蜡现象出现。蜡质成分凝结粘连在油管壁上,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厚,油管的单位通过面积越来越小,甚至造成"卡井"事故,形成油管堵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石油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抽油机井一旦出现结蜡现象就需要进行清理,目前热洗清蜡技术是油井正常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周期性抽油机井检测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在江苏油田近几年来开发的陈堡油田的含蜡量比较高,油井比较容易出现腊卡的现象,详细的分析了油田为什么会出现腊卡这种显现,提出了油田的结蜡与原油的温度、系统压力、物性、含水量、地面的设备以及地面的监督以及处理的方法等等这些方面有关系,同时还制定了了一套比较管用的清蜡、除蜡的方法。详细的阐述了油井结腊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除蜡、防腊的制度和体系,那就是贯彻“以防御为主要的措施,同时清理作为辅助”的清蜡方法,以从重到轻、从急到缓的思想为指导,对于部分结腊比较严重的井就不能采用这种方针,结腊较重的井要以清理为主、预防为辅的方针,主要就是采取化学方法与机械的方法相结合的办法啦清楚蜡,这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6年来基本都延长了检泵用期360d,总共增加了原油的产量6750T,是石油公司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垦 6 2 6区块位于孤岛采油厂垦西油田西北部 ,隶属垦西油田 ,为断块小油田 ,开发难度较大。由于原油高含蜡、少气 ,导致流体温度低 ,原油结蜡 ,堵塞管线 ,加之该区块外输线距离较长 ,井口回压高 ,泵效降低。不但影响单井原油开采 ,而且造成原油外输困难 ,严重影响油田开发。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垦 6 2 6区块外输线上应用了双螺杆输送泵 ,并铺设了输气管线 ,取得较好效果 ,现分析如下。治理理由1 区块开发简介垦 6 2 6区块投产于 2 0 0 0年 8月 ,辖计量站 2座 ,14口油井 ,油井均采用掺水伴热生产 ,在计量站配套 2台加热炉 ,一台为外输原油…  相似文献   

7.
我厂第五油矿近三年来随着产能建设步伐的加快,机采井数逐年增加,导致各站固定热洗设备负荷逐渐加大。随着各区块注聚陆续见效,单井的热洗难度加大,且固定热洗设备损坏频繁,维修周期较长,导致大量机采井无法按计划洗井。本文基于以上几点,在我矿22号站和50号站开展中转站热洗添加化学清防蜡剂试验,试着摸索出一种方法来提高热洗效率,降低热洗设备频繁损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东5区块构造上位于青东凹陷西斜坡带,是桥东油田开发建设的第一个产能区块,含油层系为沙四上亚段。该区块2014年2月投入开发后,油井陆续出现过载、缓下等载荷异常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开发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该区块原油成分、析蜡点、原油粘度等相关油性的研究,认为油稠、井筒结胶、结蜡是导致油井载荷异常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空心杆掺水举升工艺方案,有效解决了该区块油井井筒问题,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牛心坨区块为稠油区块,自该区块2012年实施工艺转换以来,油井开采工艺由热水循环工艺转换为空心杆电加热工艺,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空心杆电加热工艺能耗高、油井负荷重、维护频繁等问题日益突出,区块耗电量仍保持较高水平。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用油管电加热工艺代替空心杆电加热工艺,降低生产能耗及管理难度。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XX51断块中间基原油清蜡降粘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单剂及复配实验后,进行以溶蜡速度、降粘率、降凝率、防蜡率为因子的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复配筛选。找到了适合XX51断块原油的新型化学药剂。自2012年起在XX51断块的200余口稠油井上应用,油井热洗周期平均延长150天。全年减少热洗1500井次。每次热洗按3000元计,则全年节省费用450万元。  相似文献   

11.
采油作业二区管理着青龙台油田、茨九区、牛56区块、龙618区块及铁1 7区块,油井受“砂、蜡、水、偏”等不利因素影响严重,油井管理难度大,作业频次高,面对复杂的管理形式,采油作业二区以“精细过程管理,培养长寿井工程”为活动载体,通过热洗、作业、治理偏磨、设备管理、加强管理等措施,群策群力,积极培养长寿井,降低躺井率,延长检泵周期,提高我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如果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那么压力降低时原油不会脱气,蜡的初始结晶温度随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在这种环境下,压力的下降会导致油中含有的其他持续分离,从而降低对蜡的溶解性能,所以导致初始结晶温度提升。压力下降越多,从油中分离出的气体量愈大,结晶体也越高。随着压力的下降,初始阶段分离的组分大多为甲烷和乙烷,之后会逐渐有丁烷等气体分离,丁烷对于蜡的溶解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大量丁烷的分离,会提升结晶温度。另外,溶解气在分离出来后会膨胀吸热,使得油流体温度下降,导致蜡晶体大量析出,并在油井出现结蜡现象,影响油井的正常运行。基于此,文章对自助复合热熔解堵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实际应用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升油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海外河油田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油品性质差,近几年,很多前期生产正常的油井由于地层堵塞导致液量下降,影响区块产量。为有效解除油层污染,提高油层渗透率,2014年引进有机复合解堵返排剂技术,不仅可除去近井地带的堵塞物,恢复地层的渗透率;还可以降低高凝油凝点,通过融蜡及分散、乳化作用来防止蜡结晶,达到防蜡、降凝、降粘,改变原油趋动性目的。累计现场应用8井次,增油736吨,为海外河油田稳油稳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苏里格南区块储层理解的加深,压裂设计模式的优化,参数的调整,区块的成功开发俞发显著.大液量低黏度线性胶混合压裂设计、适度扩大的压裂规模、较高排量和砂浓度比例是开发气藏的最有效方式.2012年苏南区块压裂后平均单井无阻流量(AOF)为126 000 m3/d,而在2019年增加到307 000 m3/d,增长144...  相似文献   

15.
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采油三队于2007年以前集油工艺流程为三管伴随,即一根来水管线和一根回水管线中间包裹一根油管线,这种流程伴热效果好,缺点是浪费钢材,投资成本高。浪费热能,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2007年改为了小环状掺输流程,这种流程由几口抽油井共用一根集油管线,从注采井组到第一口油井为热水管线(目前使用的掺输管线均为玻璃钢管线,温度在60~80℃,如果回到井组的回液温度在70℃以上时,玻璃钢管线使用寿命就会大缩短。),流经第一口油井时,管线中就携带从井底抽出来的油水混合物。混合物的温度有所下降。在流向第二口油井时,热水会给第一口油井产出的液体加温,融化原油,同样到第二口油井,第三口油井直至最后一口油井携带几口油井中产出的液体并对其进行加温,最后几口油井混合液体从一根集油管线回到井组,再外输到联合站(回到井组的混合物温度一般下降到40℃左右)。这种流程优点在于节约材料,节省热能,因此被作为三管伴随工艺流程的替代流程。小环状掺输流程的缺点是:掺输温度难以控制,各个小环之间互相争嘴,掺输压力不好掌握,油井原油凝固点低,平均为32℃因此在小环产液量高,管线中的热水温度在给井下抽出混合物加温时,温度下降过快,井组员工发现不及时,时常发生各小环滞凝的现象,发生凝环后,管线中的液体凝固,提高掺输压力,管线中的液体也不能回到井组,造成管线堵塞。在油井井口录取油压,油压持续升高,管线中的液体温度降低,低于原油凝固点,原油凝固,这就要我们将小环内所有油井停止生产,堵塞轻的通过提高油间小环的掺水温度和压力对管线进行处理,管线畅通,油井恢复正常生产。如果管线凝堵严重,用上述方法不能使管线畅通,就要动用泵罐设备进行顶管线处理,这种方法处理时间长。这样频繁的处理凝管线事故,增加了管线负担,使管线使用寿命缩短,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原油产量。如果我们在第一时间发现有凝管线的苗头,及时调整提高掺输压力和掺输温度进行处理,这样就不用停井进行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长期摸索、改进,发明了用于掺输系统的温度控制报警装置。节省了人力,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6.
从EIA的报告“透视”全球油气上游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2008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主要能源生产商业绩概况2007>,纳入报告的25个主要公司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平均油气上游成本为10~15美元/桶油当量,成本在油价中的比重高达50%~60%;2004-2006年,上游平均成本为20~25美元/桶油当量;2007年成本在油价中的比例降低至34%,2008年上半年甚至低于20%.显然,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不是成本上升.发现成本在上游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从20世G80年代初的50%上升至2005-2007年的70%左右,生产成本则从55%降至34%左右.中东地区的油气成本最低,非洲和中南美洲短时期内成本较高,加拿大、欧洲等开发程度较高地区的上游成本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未来,资源的稀缺性、钻井成本持续走高以及生产税上涨等因素仍将驱动全球油气上游成本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和矛盾,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知道,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是最佳的替代能源之一,开发利用太阳能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据统计,截至2014年5月,全球在运行光热发电装机已超过400万千瓦,在建和已列入规划的项目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南非、摩洛哥、沙特、印度、中国等新兴市场的装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快速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20年全球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CSP)装机将超过4200万千瓦.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根据中国气象局太阳能资源普评估结果,中国平均年太阳能辐照量为每平方米1500千瓦时,其中3%的国土面积年均辐射量能达到2000千瓦时2,全国陆地面积接受的太阳能辐射能约为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是唯一在数量上能够完全满足我国未来能源消耗的可再生能源3.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与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中国案例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分产业增长核算法研究了中国资本与劳动力的产业间配置的增长效应。本文发现,目前对投资的统计是按投资主体而非使用主体来进行行业归类.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测算各行业资本存量会严重高估第三产业的资本存量,得到资本配置"结构负利"和资本配置严重违背效率原则等失真结论。通过剔除房地产业,本文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间资本配置基本符合效率原则,资本配置结构效应不明显。本文的测算还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产业间配置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平均为0.63个百分点,与剩余经济增长率和剩余TFP明显正相关且有推动作用,并呈现出十年左右的"改革周期"。与其他37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的比较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中国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仍将处于较高阶段;2017—2023年,结构效应将明显下降,结构性减速压力将迅速增强;2030年以后,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将于低位徘徊,此时经济可能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该发现有助于更好地判断未来经济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