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温建东 《银行家》2014,(4):38-39
正近期,人民币汇率由升转贬,波幅扩大。2014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宜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价相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幅度从1%提高到2%。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了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原因。近期人民币贬值情况2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交易价双双走弱。本轮人民币汇率由升势转跌,始于2月18~24日的人民币中间价五连跌。2月末。人民币中间价报6.1214,较1月末下跌0.27%。加上1月中间价贬值0.13%,扭转了201 3年8月以来人民币的每月升值态势。2月19日后,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交易价(CNY)持续下跌,最大跌至6.1808,月末收盘6.1450(相当于2013年7月初水平),全月累计下跌1.4%;25日开始,交易价自2012年9月以来首次转入中间价贬值区间,相对中间价日均最大贬值0.4%,28日一度接近跌停。境外即期人民币汇率下跌,但与境内仍有较大价差。2月末,境外市场人民币(CNH)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6.1194(相当于2013年8月初水平),全月累计下跌1.4%。CNH相对CNY溢价幅度于25日之前先收窄、25日之后再扩大,最大价差接近  相似文献   

3.
党红超 《金融博览》2012,(17):39-40
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便出现了间歇性贬值走势。尽管境外离岸市场对人民币贬值早有预期.并预示这种走势的延续性,但多数投资者认为这只是市场调整的正常反应,人民币汇率回到升值轨道上是不容置疑的。诚然,人民币随后的升值打消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的顾虑.投资者建立了大量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头寸。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便出现了间歇性贬值走势.尽管境外离岸市场对人民币贬值早有预期,并预示这种走势的延续性,但多数投资者认为这只是市场调整的正常反应,人民币汇率回到升值轨道上是不容置疑的,诚然,人民币随后的升值打消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的顾虑,投资者建立了大量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头寸.然而,自今年4月人民银行宣布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动能逐渐消耗殆尽,贬值走势占据了上风.并在7月多次触及1%跌停,8月跌破年内新低.不仅如此,境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超过了香港离岸市场,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使得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僵化预期终于被打破.  相似文献   

5.
去年9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以往的单边升值之势,进入双向波动时代。今年3月之后,尽管偶有升值,但12个月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价格一直低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汇率,二者最大差值近1000个基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甚至出现大幅下跌,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放弃钉住美元,采用了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争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效应的强度和影响期限。通过汇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脉冲效应分析,本文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消费的冲击是长期的,而对国民收入和投资的影响是中期的,对M1具有正向冲击,对M2在当期具有正向冲击,之后便为负向冲击。另外,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出口有微弱的倒V型的正向冲击作用。尽管从国内外因素看,人民币升值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持续。但本文研究发现,担心人民币升值危及出口、FDI流入及就业显然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7.
近期,随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2.16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到0.25%至0.5%的水平,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9508元,这是人民币自2014年开始贬值以来,八年半来的最低水平。本文将结合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外部因素、国内对外投资增加以及汇率改革等内部因素分析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及对未来人民币走势简要预期。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其汇率变动时刻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论文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出发,分析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最近人民币出现了持续贬值,其贬值幅度为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最大的,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也引起市场的震动。人民币汇率深受政府干预,如此持续的贬值背后有什么政策意图?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应该”贬值第一,有效汇率升值速度过快,对出口雪上加霜。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有效汇率指数计算出年升值率,结果发现无论是名义有效汇率还是实际有效汇率,9、10月份的年升值率竟然分别达到了9.4%和14.4%。数据显示,有效汇率升值速度较快的时期,一般也大致对应着出口增速相对较低的时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2015年初人民币贬值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背景下,探究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数据图表的分析方法,首先从人民币国际化定义出发,探究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程度、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对中国经济控制力的影响,其次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分析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最后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两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信用卡》2009,(3):28-30
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从2008年4月发生次贷危机到当年8月次贷危机风暴牵动了全球的每一根神经,中国的市场也没有独善其身,不仅股市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显著下降,房价下跌、打折优惠等类似字眼也纷纷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3.
武士国 《金融研究》1993,(10):41-44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从1993年起,国内金融秩序和要素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其中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则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进入1993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外汇调控市场交易价格不断盘升,曾达到1美元兑10.7元人民币,由此加重了人们对现有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的预期心理。在加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存在传导效应.该传导效应主要通过贸易机制和物价机制发挥作用.在同样的国际油价冲击下,中国进口额的反应比出口额稍大:但是中国出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比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大:美国通胀水平反应迅速.短期内上涨幅度比中国通胀水平多,冲击发生一段时间后,中国通胀水平的变化比美国通胀水平大;在贸易机制和物价传导机制作用下,国际油价冲击对实际汇率的传导效果是先贬值后升值.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美债收益率下降,美元贬值。而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经济,加上美日两国向中国施加的压力,人民币加快了升值的步伐。本文旨在分析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和策略以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总体在保持韧性中波动前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扩散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冲击,而我国关于实施更高水平开放等一系列举措又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战略机遇和重大利好。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金融开放和疫情冲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影响,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既要把握金融开放释放的政策红利,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型金融开放;又要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外部风险,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还要审慎参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尝试探索人民币的多边使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增强,2009年人民币走势必将是一个敏感话题。股票市场和汇率的关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证的角度,都远未达成共识,要考虑时间因素、应视该国的开放程度和股市具体走势情况而定。如果人民币贬值,对A股市场短期是利空,可能造成波动,但长期看将是利好。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经过三年多的单边上扬后。突然改变了运行方向。2008年12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在询价市场以6.8848收盘,收盘价大跌499个基点:12月2日,人民币兑美元收跌至6.8870元:12月3日和4日,人民币连续四日盘中一度触及单日波动区间下限。  相似文献   

19.
解学成 《证券导刊》2012,(42):16-17
我们认为,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走高,对应的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热钱大规模流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缩,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抬升。而公开市场操作越来越倾向于短期的逆回购工具,反映出货币政策在应对人民币贬值以及热钱流出压力时的被动选择,陷入典型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相似文献   

20.
继2006年我国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有所上升,2007年到现在国内的物价水平出现一个较快增长的势头,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增大。而对外人民币不断增值,至2013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经突破7的关口,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分析这悖论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