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980年7月15日和1984年11月1日,中国邮政相继开办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了我国速递业的先河。经过25年的奋斗,中国邮政EMS已经成为中国快递业的领先者。归纳起来,25年的发展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2003年全国邮政速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局提出:要着力培育特快专递代收货款业务,实现规模、快速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局对特快专递代收货款业务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和突出邮政独特优势、发展新型速递业务的信心。一、特快专递代收货款业务发展概况特快专递代收货款业务(COD),是邮政部门为各类邮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的快速传递实物、代收货款或其他款项并代为统一结算的“一站式”特殊服务项目,是一项新的邮政速递延伸增值服务项目。该业务的运作模式是: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与各入网企业(邮购公司、电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邮政》2001,(8):13-13
近两年来,邮政速递部门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时地推出了居民身份证、法律文书、高校录取通知书、护照、驾照等单证照类特快专递业务。此类业务对国家机关深化改革,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起到了积极作用。浙江省邮政局在调整国内特快专递业务结构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一、把握机遇,适时开展单证照类特快专递业务 邮政特快专递业务能够满足传递单据证件票据类邮件的需要。这项业务传递速度快、信息反馈及时、安全保密性好,再加上邮政部门周到的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机关、社会基础设施部门的寄递需求,因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刘炜 《中国邮政》1996,(8):10-11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快专递发展策略刘炜改革开放以来,邮政得到了较大发展,结束了长期停滞和封闭的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邮政的发展却很不平衡,这与各地区的经济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地方经济发达与否对当地邮政业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邮政速递业务是...  相似文献   

6.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壮大,世界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世界上最保守、最传统的邮政行业正处在变更浪潮中,开始更新观念,打破旧传统,创办新业务。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许多行业迫切需要将载有信息的盘片和磁带等快速传递给指定用户;更多的贸易公司为促使订货及早成交,要将货样迅速传送给客户;银行也需要将结算单据迅速寄达,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手也有可能是联合的伙伴,邮政长期处于独家经营,凡事自成系统,联合观念非常淡薄,这是计划经济长期影响下的自我封闭,报刊发行离开邮发自办日益增多;特快专递面对数十家甚至近百家中外强劲对手的竞争,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广告商函单枪匹马,发展缓慢,代办电信业务;代缴话费等随着邮电分营不但未能巩固,但主观上没有把联合战略定位好,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如果仍不能尽快改变现状,那么势必使邮政面对更多的对手,进而业务被分流。收入下降,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8.
党宝民 《邮政研究》2007,23(6):19-19
邮政企业应以服务为中心,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宗旨,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涵,采取多种方式,方便群众,服务大众,想方设法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企业效益。1平函直投入户,取“信”于民,便民利企近几年,电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等电子信息类业务的快速发展,通信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直接影响了邮政专营业务———函件的发展。笔者认为,若邮政企业能做到平常函件直接入户,函件业务便大有市场潜力可挖。信函是人们沟通感情的方式,也是邮政企业联系千家万户的纽带,更是邮政从事普遍服务的最佳体现。试想,平函直投入户了,…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特快专递的业务量、业务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在发展,但从管理上和通信能力的发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业务宣传不广泛;(2)便民措施太少;(3)非邮政部门的激烈竞争;(4)揽收力量薄弱。为此,笔者试提出以下对策: (1)采取多种办法,宣传发展特快专递业务。函件、包件、报刊等传统邮政业务,早已在社会中赢得了信誉。而特快专递业务,在邮政业务中,独受青睐,但尚未彼人们所认识。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宣传方法,利用电台、报刊等宣传媒介,让特快专递业务更广泛地被社会所接受。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访老用户,发展新用户。要召开用户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改进服务。  相似文献   

10.
潘新富 《邮政研究》2001,17(2):24-24,28
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局面 ,邮政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巩固和发展集邮和邮储这两大传统业务的基础上 ,寻求邮政业务新的增长点 ,而着重发展商函处理系统和抢占货运市场不失为极好的举措。下面就发展邮政业务 ,竞争货运市场提出几点思考 :一、挑战与机遇并存——把握市场1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抢占货运市场邮政包裹业务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还是由于邮政包裹业务的经营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的客观需求 ,从而失去了竞争优势 ,丧失了市场。以我所信函过戳机的托运为例 ,每年有近千台过戳机、上百台多媒体查询台要发往全国…  相似文献   

11.
刍议发展邮政物流的若干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祥生 《中国邮政》2001,(12):30-31
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关于现代物流的舆论已炒得沸沸扬扬。国家邮政局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十五”期间“按网络能力中国邮政进入国内物流企业领先行列”的战略计划,吹响了中国邮政向现代物流业的进军号。如何实现这一战略计划,事关全国邮政三年扭亏之后如何拓展市场、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大局,必须慎重对待,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也不能坐而论道,贻误商机。这其中首要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在客观、冷静地分析邮政情况的基础上,把握好一系列有关邮政物流的定位问…  相似文献   

12.
申淑清 《中国邮政》1990,(2):14-14,12
国内邮政快件是邮政通信的一项新型业务,它不但选用快速有效的运载工具运递,而且还有严格的时限要求。传递速度比普通邮件要快。快件业务不分本埠、外埠,不分内件种类,也不分航空或水陆路运递方式,一律按件、按重量计收资费,并实行全国均一资费标准。寄件人认为贵重的内件,应按保价快件交寄。在收寄过程中,凡符合现行邮件准寄范围的各类书信、文件、资料和物品等,均可作快件  相似文献   

13.
现代物流业是一门新兴产业。2001年3月1日由国家经 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和民航总局(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其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作为新世纪邮政发展的战略性业务,邮政部门正积极介入物流领域,并力求取得竞争优势。本文仅结合邮政企业特点,对邮政发展现代物流谈一些粗浅看法。 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 中国邮政全面进入现代物流领域并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利用网络优势和发挥整体竞争力。目前,各地邮政部门虽然都在努力拓展物流领域,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今经济社会最为突出的两大特征即知识经济化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两者结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发展便是很好的佐证。中国邮政从1998年分营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在这期间,中国邮政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业内外众多关心邮政的人士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设想。但笔者认为,在谈论邮政的发展时,始终应该把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脉。相比较分营后的电信、移动公司,邮政改革步伐明显滞后,改革方法明显陈旧,让人不免有“邮政依旧”的感觉。本文试图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谈谈对中国邮政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16.
吴文高 《中国邮政》1997,(11):12-12
促进邮购业务发展的建议吴文高邮政具有点多面广、全程全网的特点,凡有生产厂家的地方就有邮政,邮政把消费者和厂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要充分发挥邮政的全网优势,推行邮购质量承诺,把好邮购商品质量关,就可以大大提高邮购信誉。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对...  相似文献   

17.
浅谈函件业务发展的对策徐子律函件是邮政的基础和支柱业务,邮电部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函件业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真正重视其发展。原因很简单,认为按投入与产出之比,函件效益不如储蓄和特快,花过多精力不值得。这种观点是片面看待问题的结果。邮政法规定信...  相似文献   

18.
发展邮购业务的思考哈尔滨市邮政局耿治国邮购作为一项邮政业务,近年来得到了邮政部门的广泛关注。全国邮政工作会议后,邮政总局成立了中邮邮购有限公司,体现了邮电部对发展邮购业务的高度重视。但是,纵观全国邮购业务的发展,仍不尽人意。本文旨在通过对邮购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邮政》1994,(8):21-22
加速省内邮运能力建设促进邮政业务发展江苏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江苏省现有市、县邮电局70个,其中市局11个,县市局59个。邮件运输以京沪线、东陇旧线为支撑,纵横南北,省内以省会局南京市局为中心枢纽辐射腹地,铁过干线邮路7条8844公里,目办汽车邮路422...  相似文献   

20.
北京机动通信局是中国网通集团北京通信公司的下属公司,专业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机动通信服务。自1990年成立以来,北京机动通信先后300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为重大政治活动提供通信支撑的应急通信任务和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通信支持的机动通信业务。北京机动通信局以崭新的企业形象和特殊的业务方式,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