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东价值论"的四点理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小平 《经济学家》2003,(1):114-115
公司治理目标如何界定,或者说公司治理到底应以实现谁的利益为基本目标?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问题上尚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股东价值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一是“利益相关者论”,认为公司治理不能单纯以实现股东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借款人、国家、管理者、员工、供应商等)相同的位置上,即公司治理所要实现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两种观点相比,哪一种更具有合理性呢?笔者同意股东价值论的观点,即…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复数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元木 《现代财经》2001,21(7):27-30
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不同的财务目标,在“股东治理”结构模式下,财务目标是“单一”的,指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在“共同治理”结构下,需要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财务目标群,即“复数目标”。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建立我国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越来越突出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强和地位的上升,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偏离"股东至上"的逻辑,而越来越青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雇员等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利益相者利益最大化而并非股东财富最大化。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探讨,提出其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据此模式对现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全球的公司治理模式简要分为两类:股东模式和相关利益者模式。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的股东模式在董事会、大股东和公司控制权市场这些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或失败。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公司治理理论的现代演变。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其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公司的财富创造。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成为可替代股东模式的公司治理形式。  相似文献   

5.
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随着公司的发展演变,“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开始为人们所青睐。“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传统“股东至上”逻辑的质疑;其实践常见于德国与日本的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面临着进一步演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股份制理论强调,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股东的利益。但过于强调股东利益,最终可能会使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而利益相关者模式主张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又可能会出现"搭便车"行为。S-O-E公司治理模式依然强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提出员工应作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之一,而且强调经营者不应仅仅被看作是治理的对象,更应该被看作是治理的一个主体。公司治理需要在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股东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之争、控股股东与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就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从公司创造价值和价值实现角度看,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研究了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和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公司治理两种模式,笔者认为两种治理模式都有其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依据,二者的分歧多源于对基本理念、概念和范畴理解上的差异.针对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实践,我国公司治理如果完全采用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与之配套的成熟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即相对完善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在我国目前外部治理机制不成熟情况下,国有公司治理应借鉴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治理模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理论界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即股东中心理论;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价值创造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企业价值创造这一终极目标为基础,从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要素、企业契约形式和外部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价值创造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通过对公司治理起源与本质的梳理,指出公司治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目标,提出了价值创造模式指导下的公司治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价值创造这一源头分析了公司治理中的两大争议: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差异以及"股东主导"与"利益相关者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之争,指出这些争议的根源在于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不同.最后,本文指出,并不存在一种普适性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制度的设计安排应该服从于特定的价值创造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吴玲  贺红梅 《经济论坛》2005,(18):54-56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经营环境的变化,英美等国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的企业越来越面临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环境压力等问题的挑战,同时“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下,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反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盎格努一萨克逊体系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影响日渐扩大。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它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尽管日本正在积极进行法律的修正工作,但并没有确定应该如何重新构建重视利害关系者的日本式公司治理模式.来自资本市场和国际投资者的要求改革的压力正在增强.一方面主张推崇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美国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模式忽视了股东以外的其它利害关系者的权利.怎样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下使股东利益和雇员等股东以外的利害关系者的利益得到统一呢?在此,将日本的经验和同属于重视利害关系者的德国式公司治理模式作一比较可能会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为了约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我们认为在中国这种二元制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是一定能保证选出真正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下,并且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则要大力发展基金业,通过基金业的发展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群体”与“准群体”的冲突改善为“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以此形成一种权利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保证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目标选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宏志 《生产力研究》2005,(8):182-183,218
在公司治理目标选择上,包含两个层次的选择:一为治理目标保障的利益主体的选择,即以实现谁的利益为主导;二是在选定治理目标保障的利益主体基础上,对衡量治理目标实现的标准的选择。在对相关理论比较和分析后,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目标应以保障股东利益的MMVA为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明 《经济师》2006,(3):12-13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是属于企业制度层面的内容,其核心在于企业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绩效,保证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特别研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具体的目标模式以及路径选择,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并非最有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从其目标本身来看,是无可非议的。但该模式通过管理层的广泛任务和分享控制权来内部化股东行为的负外部性,容易产生管理层激励设计难、融资和决策效率低等问题。本文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并不是保护其利益的有效制度安排,而应该在坚持股东价值的范式下,通过契约和法律形式实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应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日德的内部监控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以及利益相关者模式本身的缺陷,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前我国公司利益相关者最重要的三极是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所以公司治理需要在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正趋于同化,即朝着以股东利益为主导、以盈利为导向、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模式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针对股东的财务业绩等经济指标,又要包括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指标。将EVA与平衡记分卡有机结合在一起,就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公司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因此,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股东和经营者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应当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聘用经营者来替他们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替股东的利益服务。但是经营者有其自身的利益要求,这种利益很可能会导致背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甚至出现所谓的“经理控制”,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经营者让他们的股…  相似文献   

20.
上市家族企业既是家族企业又是公众公司,所以它的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在大股东、中小股东和经营者的制衡,还要放在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上来解读。作为上市家族企业,强大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逻辑思维是公司治理的内生刚性缺陷,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究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和继承者的培养模式,以提高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