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随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是: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变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严重缺失的状况,使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障的法定权利,有着多方面的深远意义。根据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大和逐步向城镇转移的特点,要对不同险种区别对待,既保持权利平等、制度统一的基本方向,又从农民工的实际出发,创造可行的中间过渡形式,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安全接转和可持续的方针,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安居存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权益保障、土地制度、管理制度等障碍和制约。构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法律保障体系,要清理并修改已有的法律制度,加紧制定新的法律制度。要强化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执法力度,必须建立一种城乡统一的制度,让农民工自然而然地进城稳定就业、乐于安居。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国集体经济》2008,(21):131-13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产业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了一个新兴的阶层"农民工"。文章分析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产生的必然性,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虽然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的相关政策,但目前农民工的参保率和社会保障水平依然较低,现有的保障项目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工的需求。政府还应从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统筹层次、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来逐步探索、完善现有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城市圈建设中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涌现出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然而这些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一直挣扎在城乡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本文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结构性社会排斥、政治层面社会排斥、功能性社会排斥、自我矮化等。并提出地方政府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保障制度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土地保障功能的存在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为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土地就是农民保障局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拉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吴波 《科技和产业》2007,7(6):20-25
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各地的认识和做法差异很大,已参保的农民工因流动而中断社保的现象也很普遍。本文结合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创新地提出通过“劳动合同”将农民工分为两类,按农民工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方案,并对此方案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前众多有关农民工管理的思路都有意无意将看眼点瞄向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而将改革路径导入传统思维框架之中.因此,有必要构建农民工进城的基本体制,以解除"户籍"给农民工造成的困境.本文从就业、教育和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民工进城面临的基本体制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庆华 《魅力中国》2014,(14):42-42
一、引言 农民工是户口在农村,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又放弃了以农业为生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并且离开农村在城市务工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城镇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正是由于农民工户籍在当地农村,使得农民工群体被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拒之门外。但是,农民工又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工,且相关专家表示,按照目前中国国情分析,农民工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以每年500万人左右的增速增长。因此农民工这种工作在城市,  相似文献   

10.
吕华菊 《魅力中国》2014,(23):10-11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相关工作之中的难点,所以应当严肃对待。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进城农民工的相关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对问题的现状和解决的措施途径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完善保障措施,为相关事业的进步和更好的保证进城农民工基本权益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晶 《中国集体经济》2014,(30):152-156
文章利用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潜在风险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主观幸福感评价。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中的高风险地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农民工面临的就业收入风险、家庭结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城市社会参与及融入等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幸福感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公共服务设施和政策的扩充,更要积极地开辟"绿色通道"以化解农民工的社会风险压力,通过改善其工作生活的安全感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纪霞 《辽宁经济》2005,(1):106-10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国家取消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加大查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执法力度,目前初步建立了适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内容,分析了无锡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应加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宣传,提高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重视度;建立有针对性的社保制度,高效、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切实兑现农民工工资待遇;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在锡参保同城待遇,适当降低缴费比例,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处理好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只有把农民工纳入到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才能以其为媒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共处。目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害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性排斥”普遍存在,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对农民工管理也仅具有单纯的防范性。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必须调整城市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使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农民工;必须构建开放的社区管理平台,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农民工素质。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呼唤社会保障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将意味着还有约1.2亿仍滞留在农村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在未来将转移出来,如果加上前期已经转移到乡镇企业、其他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 2.3亿人,总计为 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表明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而这么大的社会群体却长期处在社会保障的“真空”状态。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社会地位是其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根本原因。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  相似文献   

16.
杨林  侯欢 《改革与战略》2014,(8):111-115
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民工享受应有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模、结构、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中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与之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需求能力不足、政府企业供给职责缺位、财力匮乏、社会保障制度固化以及立法滞后方面的局限。应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主体参保能力,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供给主体供保责任,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17.
郑瑞平 《特区经济》2010,(3):250-252
本文归纳了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障、土地户籍、职业培训、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存在的各项法律权益的缺失及其原因,从制度和实务操作层面提出了若干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成为城镇和农村之间的人,这种身份使他们本应享有社会保障而变得没有保障。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5日<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示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将由现存的"小碎片"整合为独立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大碎片"的趋势.文章认为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一定程度上以制度形式固化了城乡差异,长远来看阻碍了城乡统筹,唯有建立全民大一统的社会保障模式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岳世忠 《发展》2007,(8):14-15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制度构建的目标"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中。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