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中国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论证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模式比较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有其深厚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闭塞不通,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当代没有前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阐述,提高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坚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4.
郭华 《理论观察》2013,(5):14-1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实践和时代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又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更深刻的把握,本文就着重从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选择了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是值得我们党认真思索与探讨的。只有把这一问题搞清楚、解决好,才能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诀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又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更深刻的把握,本文就着重从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贯穿其重要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以及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道路的关系、与中国道路的关系、与中国模式的关系。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和处理好这几个关系,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熊飞 《理论观察》2008,3(2):5-6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学术界的讨论也在不断深化。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中国在经济过渡时期的理论讨论与基于这一时期现实经济活动的理论抽象,为这一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启蒙于近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及其在中国适用性的讨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与过渡时期经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探索的奠基成果;延续至改革开放的理论与现实反思确立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思想渊源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也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艳丽 《魅力中国》2009,(14):18-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走何种发展道路"的最新回答。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更是半个多世纪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增砖添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下,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及互联互通的时代特点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模式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命题和最卓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国情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共90个春秋,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人民前进;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才能够稳定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新广西。  相似文献   

17.
一条道路从未如此清晰,指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穿越历史沧桑,回眸走过的路程,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落后挨打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时期,虽然走过弯路,但取得了一系列客观的成就,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破解难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中国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8.
沈年耀 《改革与战略》2007,23(9):145-14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课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奠定了今天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抗战结束,从解放战争初期到新中国诞生,经历了一个缘起、形成、发展、衰亡直至破产的历史演变进程。然而,历史上"第三条道路"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研究和分析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探寻其内在规律,对深刻认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抑制西方"第三条道路"思潮的渗透,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建设实际的结合,取得巨大成果,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纵深方向不断推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更是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改革开放置以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述"十个结合"重要思想,这十个结合指明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