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剑 《走向世界》2007,(3):98-101
中国的哲学观非常重视知识。重知识是由知识升华出智慧,有则先得智慧以重智慧来提升知识,再运用知识。庄子《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在《大宗师》中又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相似文献   

2.
于丹 《宁波通讯》2011,(23):56-56
旅和游是两件事。旅可以是一种外在的行程,比如说旅行社组织浪漫之旅、体验之旅、夕阳红之旅。而游,我认为是个人心灵的事情。现在不缺乏旅,缺乏的是游。庄子第一篇就是(《逍遥游》,说人生就是“乘物以游心”。  相似文献   

3.
竞赛的天性与规则·叶延滨小时候在幼儿园听阿姨讲过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知道世界上有比赛这种事情。后来见得多了,知道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到了中学,读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  相似文献   

4.
佀同壮 《理论观察》2013,(11):42-44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论形态,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庄子则显现出“生活”与“感性”的双重维度.“生活”与“感性”维度并非《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制造的结果.于丹的宣讲风格、媒介的超级链接、消费的广泛参与、经典的符号价值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彰显出《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构成性.  相似文献   

5.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死亡以及死亡本身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积极关照。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死亡,他是乐观豁达、自然无谓的。比之晚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在"。对庄子和海德格尔二者的死亡观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殊途同归之根源,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张荣 《新西部(上)》2006,(12):183-184
庄子是中国旅游的倡导者和力行者。《庄子》一书,许多篇幅是以旅游故事为主,描绘和阐述旅游的成分居多,从旅游这个特殊的角度去发掘和解读《庄子》所蕴含的旅游思想,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因寓言众多而闻名,寓言中又有众多的人物,而孔子是众多人物形象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庄子》全书中的孔子形象也并不相同,本文就《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形象阐释庄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壮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他不是遣词命意的文章家,也不是埋头史案的古文研究家,但却对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逍遥游》中这段话情有独钟,深谙其理,熟明其义,感慨万千。因为他的艰苦奋斗的历程,恰恰经历了类似“卵—鲲—鹏”生存与发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庄子》因寓言众多而闻名,寓言中又有众多的人物,而孔子是众多人物形象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庄子》全书中的孔子形象也并不相同,本文就《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形象阐释庄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进 《黑河学刊》2012,(11):17-19
《老》、《庄》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故一向有"自然"哲学之称。郭象"独化"论即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成、自主即自由义之前提下,对《老》《庄》"自然"哲学予以创造性发展,将《老子》政治哲学与《庄子》人生哲学糅为一体,在《老子》"无为"之政治功业中融入《庄子》"逍遥"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庄子》 和《韩非子》 作为我国寓言文学的杰作,以深刻的思想、 丰富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 独特的题材等多方面展现了寓言的魅力.思想上,《庄子》 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 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题材上,《庄子》 题材比较广泛,根植于神话;《韩非子》 题材比较单一,来源于历史.语言上,《庄子》 恢弘飘逸,辞藻华美;《韩非子》 简洁准确,冷峻犀利.两部杰出的寓言作品的不同特色主要是人文地理环境、 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认识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1,(8):252-252
《庄子》和《列子》对生死大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两者都持天道自然、生死命定论的观点,都有生死气化、生死齐同思想的显现,只是相较而言,庄子阐述的更加详细而深刻。虽然两者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但是在生死观的旨归上确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西汉初年,道家思想在朝廷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黄老思想极盛一时。庄子的思想在这时的接受必然受到黄老之学的渗透,变得十分复杂。在这种思想背景之下,贾谊的作品,《韩诗外传》,还有《淮南子》都对庄子思想有不同程度的接受,所继承的角度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今天,重读国学经典又掀起了出版市场上的热潮,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无论是学院派还是书斋派,都纷纷加入了讲谈国学知识的行列,而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国学经典,自然也一再受到解读的关注和阐释的热捧。如果说《论语》因其儒学理论中包含的严格的丰富的传统规范而成为经典,那么《庄子》之所以流传千年,其因就在于他所阐发的生存智慧的超越性,无所不用其极的表达,思辨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庄振祥 《上海经济》2013,(12):20-24
关于庄子故里问题,司马迁在《史记》63卷里简单写道: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但司马迁未注明蒙在何地,漆园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1,庄子在蒙地;2,庄子在蒙地漆园担任过吏;3,庄子钓于濮水;4,庄子向监河侯贷粟;5,庄子和惠施交往甚密;6,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只要弄清楚这六个问题,庄子故里在何地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16.
“无待”思想是庄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其“至人”的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有关文献的解读,多角度解析了庄子的“无待”思想,同时指出“无待”思想是对现实的有力批判。文章在最后简单论述了“独化”是“无待”思想的一种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荧范畴。《庄子》中有众多的意象。其中“木”意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无用之大用及自然随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魏晋之际,《庄子》作为魏晋玄学理论所凭借的基本思想资料,其文本解读,义理诠释成了一种学术时尚。尽管注本林林总总,但郭象的《庄子注》"其辞清雅",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开辟了独特的《庄子》诠释路径,对后世士人人格的建构以及庄学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一、解读“道德人” 纵览中国史册,无论是《论语》和《离骚》还是《庄子》和《管子》,不难发现它们有两大共同点。  相似文献   

20.
农文聪 《理论观察》2023,(10):24-29
《庄子·胠箧》在伦理问题上与内诸篇共处一个意蕴整体,并通过“盗亦有道”勾连了三个层次的伦理言说。“盗亦有道”直观地给予了悖谬的伦理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即可牵引出《庄子》的伦理意涵。“盗亦有道”之“道”,实质为“技”,以“道”为名正在于提示出“德”离于“道”而失真的伦理乱象。在“道”意向性的思维进路中,庄子探寻着“德”之本身。“德”之本身并非概念化或对象性的现成之物,而是自身触发和自身缘构成的伦理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