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花园地区的地质构造景观比较复杂。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对该区的构造形变机理和形变历史各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采用赤平投影方法,对区内构造的几何要素作了较系统的统计,对各种构造的组合关系作了空间应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下花园地区的地质构造规律提出了新的看法。这对于深入探讨下花园地区的地质构造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及其东西两侧山系地质构造的主体,是由走何北东东、北东及北北东的隆起、拗陷及单式、复式褶皱和冲断带等北东象限构造所构成。它经历了自前震旦纪、震旦纪以来漫长而悠久的地质历史发育时期和反复多次的构造变动;其形成的力学机制,与我国东部至东亚濒太平洋地区的华夏方向构造有着相似之处。无疑,对其成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从而探索华夏方向构造体系正确厘定的途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亦不无裨益。本文拟从分析四川北东象限构造所经受的主要构造运动入手,探讨其形成和形变历史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研究大连区域构造活动性入手,着重对金州断裂的活动标志、深部莫氏面的起伏状态、地壳形变速率、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应力集中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近百年来区内发生地震次数、震级统计,金州断裂是一个强度较高的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可达8度。  相似文献   

4.
音频大地电磁法(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简称为 AMT 法,是大地电磁(MT)法的一个分支。它是利用音频大地电磁场作为场源来测定地下岩石的电性参数,并通过研究地电断面的变化来达到了解地质构造、找矿、找水等地质目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大地电磁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国的 L.Cagniard(1953)首先提出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着重于研究频率低于1赫兹的低频大地电磁场,用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寻找石油构造和地热勘查等深部地质构造问题。音频大地电磁法的研究开始于1963年,由美同的 Kennecott  相似文献   

5.
对华北地台东部北段中生代以来,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平演化构造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区内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深部地质资料、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热隆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别是对盖层构造均演化和特征起着控制作用。洋中脊是大洋地壳中的高热能区,沿洋中脊形成热隆带,驱动洋壳向陆壳下面俯冲,与陆壳下部物质混合重熔成中酸性岩浆,构成高热能的活动核。这些岩浆又侵入到盖层中,同时,岩浆及围岩中的气体聚集在侵入体的顶部。因此,热隆是由侵入到盖层中的流动熔融体(岩浆)和气体构成。根据热隆构造不同部位的差异,作者提出了热隆构造的概念、模式,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次:1)隆核构造层;2)近隆构造层,3)中间构造层;4)外隆构造层。同时,总结了外隆构造层的各种断裂构造形式:1)滑落式断裂构造;①单式滑落断裂构造;②滑落式推覆构造;③复式滑落构造;2)逆冲式构造:①逆冲式断裂构造;②逆冲式推覆构造;③褶皱—逆冲推覆构造:3)滑落—逆冲式构造。作者还讨论了区内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内的构造差异和北东向较大规模推覆构造以及地堑构造与北东向热隆带的关系。作者认为,热隆对区内盖层构造、对某些内生矿田和外生矿田以及对古老片麻岩穹窿的成生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三峡库首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演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据自己的工作得到一些新的结果。作者首先论证了库首区的地壳表层结构,强调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断裂构成的K字型断裂系的重要意义,并据断裂构造岩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孕震物理。其次从白垩—老第三系的分布、温泉的排列、地形变的协调性、地应力的一致性论证了仙女山断裂活动自新构造期以来即已南北一体化,其北延过江的形式是反经验的,即以挤压应力拗折带的形式过江,而在地表无确定的断裂带存在。第三,由赤平投影解,水系优势方位统计等反演研究及现代地应力测量结果,证明库首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基本上以NW向应力场为主,属于NNW向构造体系。第四,由阶地、第四纪堆积物及物理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新滩地带不存在阶地“超覆”,瑶子“砾岩”并无明显的构造变形迹象。库首区自新构造期始至今稳定抬升,升率约为0.1 mm/gt。在此背景下,发育了秭归—渔洋关孕震断裂带及黔江—兴山孕震断裂带的一部分。这两个带控制的地区、地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活跃。特别是新滩地带近2000年的重力崩滑(外动力)与区域地震(内动力)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相谐性。此外,文中还结合三峡的新构造研究提出了新构造期次划分方案,它对于工程地质环境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球化学是地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可以看作是构造地球化学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十三陵地区岩石化学与原岩光谱的分析,初步总结出了本区地球化学特征。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本区及邻区岩石中微量元素和常量组分含量进行研究,找出其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进一步解释了区内地质构造现象,阐明了本区与邻区在构造运功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深部地质研研的内容和范围,目前还不能最后确定。近十多年来,由于深部地球物理工作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实际资料都涉及到深部地质问题。一些研究工作者认为,深部地质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整个地壳还包括上地幔和软流圈甚至深达整个地幔;但有的研究者认为,深部地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壳。就整个地壳的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表层和深部的关系)来说,必然要联系到地壳以下更深处各层圈的相互关系,但是从目前地球物理方法的水平和资料推断的可靠程度来看,先以地壳为主要对象,比较狭义的理解深部地质研究对象,还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在“对地质力学立论基础的探讨”一文中,笔者曾以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相对转动过为例,指出有些地质力学工作者在划分三大构造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将今等古”的问题。本文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重要问题,并分析它对地质力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影响。三大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立论的根据众所周知,将全球地壳表层的构造形迹归属于三大构造体系,即经向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既是李四光教授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又是他的大陆车  相似文献   

10.
基岩蓄水构造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近些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对基岩地下水进行了大量勘探、开发和防治工作,对基岩地下水的埋藏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展了地质构造控水理论,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我国,构造控水理论用在找水方面,大致是按以下三个分支发展的。 1.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寻找地下水。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地下水网络构造理论。 2.用蓄水构造理论寻找地下水。 3.用新构造理论寻找地下水。本文只对蓄水构造的理论及它的实践意义作一概要阐述。二、地质构造的控水作用实践证明,在影响基岩地下水的诸因素中,地层岩性是地下水赋存的基础,地质构造是控制地下水埋藏、分布和运移的主导因素,地貌、水文、气象等则是影响地下水补给、排泄及动态变化的重要条件。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表现在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般将构造断裂变动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一般断裂和深断裂。一般断断指发育在地表的、埋藏不深的断裂变动,而深断裂则指发育在地壳深层甚至切穿地壳深入地幔之中的断裂变动。很显然,一般断裂具有次生性,而深断裂具有原生性。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对地壳运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深断裂。目前,深断裂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已经把它作为地壳的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来进行研究。深断裂不仅与天然地  相似文献   

12.
深部地质是在近十几年来地壳、上地幔深部地球物理方法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的基础上提出的。虽然迄今对深部地质的研究内容还有不同认识,例如有些研究者认为就目前地球物理的水平和资料推断的可靠程度,深部地质研究应以地壳为主要任务比较合适;也有人认为对于深部地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还不能最后确定。但是从已进行的研究和所取得的成果看,深部地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地壳、上地幔的结构和构造特征、物质成份、组成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和状态,以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深部地质研究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现代数学、力学、海洋学等各学科  相似文献   

13.
燕山西段有许多中生代煤盆地。对这些煤盆地质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寻找新的煤田,而且对了解燕山西段地质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区内构造层的划分和其演化特征的分析,区内地质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太古代地槽发展阶段;2)元古代—古生代为地台盖层发展阶段;3)中生代—新生代为断块构造阶段。为了分析区内构造演化特征,我们还根据矿区内均匀分布的200多个钻孔资料,采用了多项式趋势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了趋势分析,拟合出1—4次多项系数。结果证明常规构造分析和数学地质分析完全吻合。矿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可归为三点:(1)矿区地质构造为一复向斜。该复向斜受太古代古侵蚀面的古地理控制并经过后期构造旋回发育而成。(2)燕山运动把矿区改造成断陷盆地。喜山运动使断陷盆地继续发展。(3)中生代中晚期的辉绿岩侵入和侧向挤压,在矿区内产生一些规模较小的褶皱和断层。同时,我们还讨论了燕山西段侏罗系煤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煤田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分布规律,和各煤田地质构造的后期改造。  相似文献   

14.
构造地球化学障就是在构造地球化学场中元素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地质构造地段,其本质是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发生突变而使元素活动性急剧降低从而发生元素构造地球化学分异和沉淀作用的地质构造地段。接触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是重要的成矿构造地球化学障。本文运用构造地球化学障成矿理论对丰山矿田的接触—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褶皱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角砾岩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带舌状体构造地球化学障及其成矿作用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自然变形岩石的显微构造分析,特别是自三十年代以来,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奥地利学者桑德(B·Sander)在他的有关地质体组构研究的专著中,为这一项工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以后如美国学者特纳(F·J·Turner)等又进行了补充与发展。显微构造分析属于地质体组构或构造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规模小的显微级的构造而言,目的在于确定岩石变形以后诸如颗粒形体、结晶要素、双晶、解理以及其他纹理等线状和面状构造要素在空间排列的规律性,并在理论上作出解释。直至目前,涉及理论解释问题,仍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丰产高温地热资源己闻名于世。1977年,中国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建设了24兆瓦中高温地热发电站。经多年地质调研,证实拉萨地体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带,自西向东为:西部构造结—SN向平行的"裂谷"群(含羊八井地热田)—南迦巴瓦构造结—柬延至走滑逃逸构造的腾冲地体(腾冲高温地热田),组成了复杂地质背景构造格局,并分布有剧烈的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其成因是与印度板片撕裂、分段碰撞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构造密切相关。羊八井地热田与新生代侵入岩有关,腾冲地热田与新生代火山岩有关,两者具有时空关联,均属新生代高温地热田。据地震层析资料,以及拉萨附近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高温柯石英,足以阐明区内的矿产和两个高温地热田均属地幔热柱活动的产物,据此热源可能是来自深部的地幔楔,但在热流运移过程中,地壳熔融参与成分两地有所差异,这可从氦和锶同位素数据获得佐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遥感地质教学,对河北省下花园地区的可见光全色黑白航空象片进行了地质解译,其中特别是对岩石,地层解译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投影网出现于本世纪初,用于岩石的显微研究,五十年代以后主要用于编绘构造立体图。De Paor于1983和1986年先后发表了题为《地质构造的正投影分析》的变形理论和实际应用部分,系统介绍了正投影分析及其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特别是在应变分析中的应用。他认为正投影网在应变分析中的作用相当于构造分析中的吴氏网。本文作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法确实简便易行,多方面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剪切带的应变分析方面,其它应变分析方法无法与之比拟。本文将简要说明其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用于剪切带的应变分析。  相似文献   

19.
所谓地陷,是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地面坍陷的一种地质现象。近些年来,这种地层形变的现象在排除地震等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土壤压实、岩层变松等因素外,发生在城市的人为地面沉降的几率也大为增加,并不断造成人身的严重伤害与车辆、建筑的损毁。地陷,正成为城市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焦作矿区是高瓦斯区,位于其中部的演马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赋存及煤与瓦斯突出受各种地质因素控制。演马井田是受凤凰岭断层和峪河断层控制的断块,瓦斯含量较高,构造煤厚变化大。2005年5月22日发生的煤与瓦斯压出事故正是地质构造、地压、瓦斯和煤体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引起此次压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