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女性文学在"五四"运动中诞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其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知识女性中的优秀代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2.
以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确立为基础的女性文学正以从容的姿态步入新世纪,从五四时期平地崛起的女性文学,对强大的男性世界由艰难的抗争到自如的应对,走过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湖北文坛作为创作大省,也在女性文学的衍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全国文坛有不俗的成绩。面对新世纪为女性文学提供的多元与平等的话语空间,湖北女性文学将如何发展。笔者试图在粗略梳理湖北女性文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湖北女性文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审视女性自身的弱点,侧重从深层剖析女性在传统意识熏染下变异的灵魂,从而试图解析造成女性悲苦命运的内因,探求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因素。这种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体意识的创作深化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觉醒的内审意识,对以后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华裔女性是如何从文化、种族、性别的"他者"地位,逐步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开拓的.通过文化研究及文学比较等手段对各阶段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追溯了华裔女性生存、发展的艰辛与挫折,揭示华裔女性形象随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而演进的脉络;从若干女性问题出发剖析了华裔女性自身的矛盾与迷惑.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主体意识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呈缺失状态,及至近代开始觉醒。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表现为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反映在中国伦理本位型的文化体系中,表现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道德内涵。社会转型期间各种价值观纠结在一起.引起人们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质疑。笔者就女性责任、女性气质、女性性权利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女性新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近代商业意识的觉醒和重商思潮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时期的商业文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尤为重要的是,晚清以来的文学思潮与运动,为中国商业文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因此,近代中国商业文学的数量众多,忠实记录了商界风云,促进了社会重商思潮的形成,与商业的联系日趋紧密,进入良性互动的稳定发展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艺术成就并不突出。可以说,这是中国商业文学的稳定发展期。  相似文献   

7.
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始终艰难地徘徊在革命情意结和“五四”情意结、革命者和女性知识者之间。作家试图寻找出一条既不背离自我艺术个性又顺乎时代要求的创作之路,其间有寸喜的收获,也有苦涩的教训,其创作道路和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多样性,集中体现了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革命知识者的追求、困惑和历史宿命以及他们在被纳入新的文化、政治秩序时与新体制之间的碰撞、抵牾并最终融入的复杂过程,这对于我们反思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深入认识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思潮的变革与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女作家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群体觉醒,塑造了一系列青年知识女性形象,勾画出了五四女性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不懈探究和追求的轨迹。五四女作家及其女主人公从反抗旧家庭,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出发,在抗争奋进的过程中历尽艰辛,虽然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她们感到世事艰难,但她们追求生命价值的脚步并不停息。  相似文献   

9.
吕不韦既是一位商业奇才,也是一位文化功臣。他的《吕氏春秋》是一部体系分明、条理清晰的哲学与文学著作,而且也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他将其书布于咸阳市门悬赏千金请人增删的创举,虽然主要是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却让该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学习他敢于炒作的勇气,让“文学”与商业合壁;同时也要讲究炒作的原则和方法,维持起码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与思想高度下,延续并推进了“五四”文学关于女性命运思索的主题,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本体生命的张扬,并开始用“分辨”的眼光考察两性在社会、情感、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为女性意识的确立做了观念上的准备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性写作热潮的涌现与商业文化时代的推波助澜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世纪前后10年间女性写作状况的描述以及女性写作与商业文化关系的分析,找出当代女性写作繁荣形成的多种因素,探寻新世纪女性文学的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潮期彻底推翻“旧文学”,但在落潮时就有学者开始反思这次运动。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又一次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随后,尽管许多评论者认为《厚土》“和‘寻根文学’不一样”,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对中国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在福柯认为,话语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正是在不同的潜在时代场域里,带来了萧红、张洁、铁凝女性创作呈现出不同的女性话语空间。从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到女性“精神主体建构”,直至女性“生命主体建构”,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不断确立完善的历史过程.也透视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社会运动中“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以时代思潮为切入点,考察比较三位女作家创作,究其深层意义远远超出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商业文化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整理:商业文化内涵研究、商品文化研究、商业思想文化研究、商业环境文化研究、商业文化研究视角、地域商业文化研究、异域商业文化研究、商业文化发展前景研究。归纳了研究成果的特点,总结了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商业的发展成为其城市最突出的特征,由此引起的文化、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的相应变化也格外令人瞩目。传统道德的堕落,传统的伦理观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对接错位,为当时的两位女性小说家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表达女性的思想与命运提供了多样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文学的文学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众化"文学运动产生的文学作品定性为通俗文学.本文在考察了通俗文学的特征后,认为"大众化"文学并不是从泄导人的生命的原始欲求的深层心理出发,也不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等通俗文学的必要特征,因而不属于通俗文学.无论在其学做目的,作品影响上,还是在该作者群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上,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现实情怀,因而"大众化"文学应该归属于严肃文学.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月29日,由湖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商业文化研究分会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主办、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以“商业文化与城市形象”为主题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第二届商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韩忠学、赵零、吴玉梅、王炳炎等省、市老领导及武汉市教育局、商务局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省内商业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等80余人,分别从武汉老字号与武汉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强调集体意识、政治意识,忽视个体意识和女性意识,其与20世纪50—70年代以公有制商业为唯一主体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商业体制和重集体、轻个人的商业文化氛围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五四”前后作家小说中的病态形象是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小说的四位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庐隐和丁玲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分析,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五四小说的流行叙述模式,并从“‘人自食’的迷失者和超越者”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蔡和森是‘五四’以后中国提出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蔡和森何以能成为“第一人”?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一个新的视角,即思想文化角度对蔡和森“成为‘五四’以后中国提出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进行了探讨。旨在阐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墨子思想对蔡和森建党思想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